赴德國研習交難民朋友 「學海」受獎生:在台安穩和平不是理所當然
教育部自96年起推動「學海計畫」,已累計協助4萬8356名大學生前往87個國家移地學習,今日舉行近年受獎生心得分享會。(記者林曉雲攝)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教育部自96年起推動「學海計畫」,已累計協助4萬8356名大學生前往87個國家移地學習,今日舉行近年受獎生心得分享會。國立中正大學學生冀郁文赴德國耶拿大學研修,她表示,交換期間認識一些難民朋友,讓她成長很多,體悟最深的是,在台灣被她視為理所當然的安穩和平,卻是很多人拚盡全力才能得到,家境平凡的她見識到世界有多麼大,而眼前她擁有的一切又是這麼可貴。
26位優秀選送生來自於台北科大、陽明交通大學、佛光大學等23校,分別前往美國、日本、荷蘭、印尼等16個國家進行研修。教育部國際司長李彥儀表示,全球移動力是未來人才的首要關鍵能力,教育部將持續推動各項教育交流計畫,提升青年學子的國際移動力。
冀郁文分享,德國耶拿大學是原本東德歷史悠久的大學,她在2021年與2022年武肺疫情期間赴德國研習,因緣際會認識一些難民朋友,因敘利亞內戰、阿富汗塔利班等不得不隻身前往德國,德國的移民政策很完善,難民朋友到德國5年,說流利的德語,有穩定的工作,但已多年未能再見到中東的家人,另也有因烏俄戰爭被安置的烏克蘭難民,均讓她震憾不已;德國人公民參與度之高,也讓她印象深刻,每週一晚上各城市都有集會遊行,參與者從高中生到白髮長者,她也與當地中學生Laura進行半年語言交換,10歲就要選讀普通中學或技職教育,家長也支持孩子依興趣作出的選擇。
淡江大學學生陳奕安赴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研修,除了主修商學專業課程,也研修瑞典語文及當地社會生活等特色課程,她表示,該校具有一次學好一科的教育理念和豐富多元的英授課程,瑞典人重視平等自由及勞逸結合,看似冷漠的文化基調讓她初期難以適應,但透過語言咖啡和商學院學生會的多次交流,她逐漸了解到瑞典人對陌生人的友善尊重,以及對自己人的掏心掏肺。
成功大學學生黃曼青赴比利時校際微電子中心實習半年,該中心以微電子、資訊及通訊技術的研發著稱,是全球微電子及奈米相關技術的研究重鎮。
而嘉南藥理大學學生周祐增到泰國不鏽鋼公司實習,學習分析資料數據、到工廠考察及完成溫室氣體盤查報告書等,收獲很多。
國立中正大學學生冀郁文赴德國耶拿大學研修,她表示,認識一些難民朋友,讓她成長很多,體悟最深的是,在台灣被她視為理所當然的安穩和平,卻是很多人拚盡全力才能得到,眼前她擁有的一切是這麼可貴。 (記者林曉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