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陳柏融父子木雕工藝展 技藝傳承一刀一鑿都是父子情深

桃園大溪木藝師陳柏融。(木博館提供)

桃園大溪木藝師陳柏融。(木博館提供)

2023/07/14 23:10

〔記者李容萍/桃園報導〕桃園大溪是木器重鎮,也是培育木雕藝術家的寶地,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於「藝師館」呈現大溪在地木職人的精彩故事,舉辦「世代傳薪─陳柏融父子木雕工藝展」,陳家父子3人跳脫傳統大溪家具、神桌的雕刻裝飾,從鑿花技法中的透雕切入,以精湛、寫實的雕刻技法,詮釋所刻畫自然界生命最美的樣態,展現的創作能量成就細緻雕刻工藝,值得細細品味。

63歲木藝師陳柏融從小就展露工藝天分,中學時期開始學習傳統木雕,專門雕刻神桌、家具,後因市場消費型態、民眾生活起居習慣改變,轉向藝術創作。他平日也會下田種菜,在觀察植物生長中,萌生了藝術創作念頭,擅長雕刻自然生態景物,不論是絲瓜、荷花,還是蝴蝶、蝸牛,作品總是給人生機蓬勃的感覺。

陳柏融的藝術創作屢於國內各項比賽獲得佳績,受邀於總統府、公務機關或不同民間單位展出,更獲得台灣工藝之家殊榮。這次特展「生命系列」作品立基刻畫自然意象的理念,其中「三代同堂」及「全家福」,更是他師法自然的經典代表作之一,工藝精湛值得觀賞。

第二代藝師33歲陳泓儒、28歲陳宥升兄弟都在17歲那一年,追隨父親投入木雕創作,在父親的要求下,完整習藝3年4個月後,秉持一藝致精的職人精神,至今創作十餘年不曾懈怠。

「世代傳薪─陳柏融父子木雕工藝展」今天起展到明年3月3日,這次展出的作品中,長子陳泓儒的作品「豐收」是觀察南瓜生長,歷經風雨日曬最終結成纍纍果實;次子陳宥升的「升」系列為觀察棄置的絲瓜綻出新芽,驚嘆其強韌生命力而觸動創作靈感。創作主題都流露對萬物時序與自然界的生命意象的關懷,又不失年輕一代的思維。父子3人協力創作的「花堵」及「龍榜」,是陳柏融傳承兩兒子傳統鑿花技藝,每一刀一鑿更是父子情深的期許。

木博館7月19、23日舉辦兩場推廣活動,由陳泓儒導覽作品,同時有木香料手作體驗,帶領觀眾以五感體驗認識木料及餘料再利用,歡迎報名。

桃園大溪木藝師陳柏融的長子陳泓儒。(木博館提供)

桃園大溪木藝師陳柏融的長子陳泓儒。(木博館提供)

桃園大溪木藝師陳柏融的次子陳宥升。(木博館提供)

桃園大溪木藝師陳柏融的次子陳宥升。(木博館提供)

陳柏融父子3人協力創作的作品「龍榜」。(記者李容萍攝)

陳柏融父子3人協力創作的作品「龍榜」。(記者李容萍攝)

陳柏融父子3人協力創作的作品「花堵」。(記者李容萍攝)

陳柏融父子3人協力創作的作品「花堵」。(記者李容萍攝)

木藝師陳柏融的作品「全家福」。(記者李容萍攝)

木藝師陳柏融的作品「全家福」。(記者李容萍攝)

木藝師陳柏融的作品「三代同堂」。(記者李容萍攝)

木藝師陳柏融的作品「三代同堂」。(記者李容萍攝)

陳宥升的「升」系列為觀察棄置的絲瓜綻出新芽,驚嘆其強韌生命力而觸動的創作靈感。(記者李容萍攝)

陳宥升的「升」系列為觀察棄置的絲瓜綻出新芽,驚嘆其強韌生命力而觸動的創作靈感。(記者李容萍攝)

陳泓儒的作品「豐收」是觀察南瓜生長,歷經風雨日曬最終結成纍纍果實。(記者李容萍攝)

陳泓儒的作品「豐收」是觀察南瓜生長,歷經風雨日曬最終結成纍纍果實。(記者李容萍攝)

木博館於「藝師館」舉辦「世代傳薪─陳柏融父子木雕工藝展」,圖為陳柏融的作品。(記者李容萍攝)

木博館於「藝師館」舉辦「世代傳薪─陳柏融父子木雕工藝展」,圖為陳柏融的作品。(記者李容萍攝)

木博館於「藝師館」舉辦「世代傳薪─陳柏融父子木雕工藝展」,圖為陳柏融的兩個兒子陳泓儒、陳宥升的作品。(記者李容萍攝)

木博館於「藝師館」舉辦「世代傳薪─陳柏融父子木雕工藝展」,圖為陳柏融的兩個兒子陳泓儒、陳宥升的作品。(記者李容萍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2024巴黎奧運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