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校園屢爆歧視原住民言論 教育部擬將案例納族群教材

台大學生會曾對言論自由月布條週活動發表公開道歉聲明。(資料照,記者林曉雲攝)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前陣子從高中到大學校園陸續爆出多起歧視原住民言論案件,教育部分析,相關事件牽涉言論自由、民主程序、公平觀念等普世價值與族群平等的界線,認為有必要從教育著手,因此擬將案例進一步納入全民原教教材,預計下週將與原民會共同會商如何呈現,最快下個月公布內容。
日前台中一中園遊會有學生以「烯環鈉」(台語諧音「死番仔」)作為擺攤主題;台大學生會日前辦理言論自由月活動,校內布條卻出現「火冒4.05丈」字眼,被外界發現是諷刺原住民考生加分制度;另台大經濟系學會正副會長選舉也出現某組候選人政見有「原住民入學名額減少」等言論,引發外界熱議。
據瞭解,教育部已針對相關案例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包括台中一中的事件涉及的是族群平等與民主機制的界線,台大言論自由月的布條則涉及言論自由與族群平等的界線,其布條所提的加分制度,也牽涉公平與族群平等的界線問題,將進一步擬定為全民原教的教材內容,邀請原民會於下週二與國教署、高教司等單位,共同討論如何撰寫相關教材。
教育部綜合規劃司長鄭淵全受訪時證實此事,他說明,任何事情產生後,就是一種機會教育,從這個觀點來看,可以做得更好。像台大的案件,是透過自由言論發表,但當自由言論碰觸到平權、族群平等時,如何告訴老師及學生,言論自由沒錯,可是必須尊重族群平等,應該要有一條線不能越過去,就要透過整理成案例。
又如台中一中透過民主機制決定要做某些事情,但會產生族群不平等、歧視的問題,未來也會把這當成案例分析,即使是透過民主機制,也不能多數暴力去侵害到人權,這中間應該有一些對話的空間,所以最近會好好整理這些案例,提供給學校校長、主任等,可以使用於全民原教的教育現場,讓大家在討論這些事時就有標的。
鄭淵全提到,目標希望在7月份把案例整理好,整理分析完後會與相關專家進行研討,也會蒐集第一線教師的意見,看是否適合用於機會教育,用甚麼方式帶到課堂上,或應該搭配何種教學方法等,以做為學校課堂討論相關議題的參考材料,進一步促進大家對族群的理解。
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Icyang Parod就提到,過往自己在學生時代,歧視的情況更嚴重,原本認為經過了多元文化的教育,歧視會減少,但從這幾個事件來看,內心深層的歧視其實仍未排除,這是大家要嚴肅面對的。
夷將認為,根本之道確實是透過訂立族群平等法去規範,避免歧視事件一再發生,另包括原住民族教育法在108年就已修過的條文,就特別規定各級、各類學校都應該有全民原教,讓學生正確認識每一個族群的文化與歷史,這也是很重要的,將會持續與教育部、各學校進行更多合作,讓校園不要發生類似的歧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