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市原住民族歲時祭儀 賽夏族maSpalaw回娘家登場
賽夏族的青年抓緊時間,趁著糯米飯熱呼呼之際,奮力將它搗成麻糬。(記者陳恩惠攝)
〔記者陳恩惠/桃園報導〕桃園市原住民族行政局今於中壢區原住民族集會所天幕廣場,舉辦原住民族歲時祭儀第二場次的主題「賽夏族maSpalaw孩子長大回娘家」活動,市長張善政出席時表示,歲時祭儀對原住民族而言,不僅扮演傳遞文化及展現祖先智慧的角色,更是所有血脈的泉源與動力;桃園的原住民政策有培養族語人才、孩童教育、長者照護及原住民族文化傳承四大重點,未來市府將持續努力,盼讓更多優良的原住民傳統文化持續傳承。
張善政表示,每個族群都有著不同的歲時祭儀,牽絆原住民族人對原鄉部落的情感寄託,也傳承著原住民族朋友與大自然相互依存的珍貴文化。賽夏族的「回娘家」習俗是非常隆重的生命禮儀,其中「孩子長大回娘家(maSpalaw)」更是回娘家儀式中最為族人所重視,即便族人離開原鄉部落來到都會區發展,仍努力維持此項重要的習俗,期盼藉由歲時祭儀,讓賽夏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持續傳承,也讓下一代的孩子體會重要的文化習俗。
張善政指出,賽夏族女性從出生到死亡將經歷四次「回娘家」生命禮俗儀式,分別代表女性結婚、生子、成熟、死亡。第一次回娘家是結婚第3天,也就是「新婚後」,俗稱歸寧(moSaySay:ip),需攜帶糯米、酒類、豬肉等物品。第二次回娘家是「生頭胎新生兒」(malazaza)不論男女都要。第三次回娘家是「孩子長大」(maSpalaw),也是回娘家儀式中最受族人重視的,充分可見婚後對女方家庭的重視與尊重,同時也讓娘家長輩一同參與見證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夫妻於儀式中準備大量豬肉、糯米糕、酒分送親友,並由娘家男性親長給予祝福,這不僅對父系社會中的女性有實質補償作用,也為賽夏族女性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最後一次則是「過世後」(malraw)。
市府原住民族行政局長陳姿伶說,桃園市原住民人口高達8萬餘人(其中賽夏族有1212人),是全國原民人口第二多城市,擁有最完整的原住民族16族群及豐富原民文化,將持續發揚原住民族文化特色、深耕原住民族教育、打造原住民族特有產業,讓居住於都市與原鄉的原住民,持續發揚原住民族智慧與文化,讓傳統文化祭儀在都會區傳揚保存。
剛搗成的麻糬又香又Q彈,令人口水直流。(記者陳恩惠攝)
桃園市長張善政(左3)除了體驗搗麻糬外,也背戴賽夏族傳統裝飾器物與傳統樂器「臀鈴」與族人一起跳傳統舞蹈。(記者陳恩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