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大與中研院合作 應用micro CT發現深海鐮蝦新物種
東沙新種Glyphocrangon obtusis樣貌。(海洋大學教授陳天任提供)
〔記者王善嬿/嘉義報導〕海洋生物寶藏多,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張素菁從台灣漁船在本島、東沙300至500公尺深海地區捕捉的魚獲中,挖掘體長約3至5公分深海鐮蝦個體,經與中研院小鼠中心合作,透過醫學研究常用的micro CT技術,比較深海鐮蝦不同種類身體雕刻及紋路,去年發現的東沙新種「鈍脊鐮蝦」已發表於國際動物分類期刊Zootaxa,另於台灣本島發現的深海鐮蝦新物種,預計今年發表於國際海洋科學期刊Bulletin of Marine Science。
嘉大表示,海洋生物多樣性是聯合國SDGs重點項目之一,而200公尺深的海域伸手不見五指,要取得棲息在深海處生物樣本,難度較高且所費不貲,因此各地漁港及遠洋漁船的下雜漁獲,常是海洋生物學者以最低成本取得許多樣本的途徑之一,最近很夯的拉麵巨型具足蟲,就是近年在東沙島深海地區發現的世界新種詹氏具足蟲(或稱詹氏深水虱)。
張素菁表示,此次研究發現,是從台灣漁船在台灣本島和東沙300至500公尺深海地區捕捉漁獲中所發現,由於這些鐮蝦身上的雕刻十分複雜,不易進行鑑種,因此與中研院小鼠中心合作,應用micro CT技術,讓深海鐮蝦外觀以3D影像呈現,經深海鐮蝦身體雕刻及紋路比較出不同種類,分別在去年及今年於東沙及台灣本島各發表一種世界新種鐮蝦。
嘉大張素菁助理教授利用micro CT技術呈現深海鐮蝦新物種外觀。(嘉義大學提供)
嘉大生物資源系助理教授張素菁從台灣漁船在台灣本島、東沙捕捉的魚獲中,發掘深海鍊蝦新物種。(海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黃建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