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提4大市場策略 太空產業產值2029年拚兆元

太空中心副主任朱崇惠。(記者楊媛婷攝)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國科會今(29日)召開第5次委員會議,提報內容包含「台灣太空科技發展」,太空中心副主任朱崇惠表示,目前國內太空產業相關產值2158億元,力拚2025年產值再增800億元達3千億元,2029年太空產業產值拚兆元。
國科會今召開的委員會議,國科會提報台灣太空科技發展,將鎖定衛星製造、發射服務、地面設備、應用服務4大市場;朱崇惠進一步說明,衛星製造方面部屬用雷射光通訊為骨幹的三大星系(光學監測衛星、SAR遙測衛星、低軌通訊衛星)來建立我國太空自主技術能量,透過育成衛星系統新創公司,串聯上中下游產業外,也加強跨產業的橫向合作,並透過國產衛星計畫提供飛試驗證,建立自主衛星供應鏈,打入國際衛星產業鏈。
地面設備部分將發展遙測與通訊可移動式地面設備,並開發多模多軌衛星服務所需新世代地面設備,也指出全球低軌通訊衛星發展也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產能成長,朱崇惠表示,國內已有46家廠商打入國際供應鏈,目前地面設備的產值已到2129億元,目標2025年太空地面設備產值可再增加800億元,整體將達3千億元規模。
至於發射服務部分,將升級旭海短期科研毀建發射場域,將會建造專用建築物取代現在只能用臨時帳棚的窘境,建築物落成後將提供發射團隊作為中控場地;另外國家發射場域也積極選址中,期待能於2023年底前完成選址規劃,國科會主委吳政忠日前透露發射場域可能會在屏東或台東,到底場域會在哪邊備受關注,國科會副主委林敏聰表示,因廠址可能會在原住民族區域,而依照原住民基本法,都要經過原住民族的同意跟協商,另還需考量在地、技術等需求,必須達到共識後才能對外公布。
最後應用服務面向,朱崇惠表示,現今生活和科技已愈趨密切,將透過公部門應用來推動民用,包含國土規劃、觀測衛星影像加值服務,還有無人機、海事、防災等通訊應用。
至於原本預定於今年7、8月升空的獵風者衛星確切發射日期為何?朱崇惠表示,目前尚未收到法國亞利安太空公司通知,不過依照規畫,今年下半年獵風者衛星就會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