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最新AMS實驗升級計畫 台灣團隊幕後重要功臣
AMS實驗安裝於國際太空站上。(成大提供)
首次上稿 00:14
更新時間 06:16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美國太空總署AMS實驗,利用過去11年做出的最新研究顯示,一個完整的太陽周期,電子與質子的能量分布隨著時間的變化有顯著不同,這項國際超凡成果,台灣團隊參與其中也是幕後大功臣。
「台灣隊」包括成功大學、中央研究院、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與漢翔航空工業公司等單位。台灣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特聘研究員張元翰表示,這項研究成果,是人類首次精確測量一整個太陽周期內,宇宙射線中不同電性粒子的流量變化,對太陽系內太空環境研究提供關鍵的數據基礎,而且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顯示該研究的重要性。
成大表示,阿爾法質譜儀(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 AMS)探測器是架設在國際太空站上的高能粒子探測器,其主要任務是精密研究宇宙射線的特性以及了解宇宙生成的密秘。AMS實驗是大型國際合作實驗,由諾貝爾得主丁肇中院士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包括美國、德國、法國、義大利、中國、台灣等國家共同參與。
成大物理系教授楊毅解釋,設計用於太空中的儀器以及規劃未來人類上太空探索時,必須要非常了解宇宙輻射帶給這些儀器與身體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宇宙輻射來源之一,就是由太陽風暴所產生的高能粒子。AMS實驗利用過去11年所做出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電子與質子的能量分布,隨著時間變化有顯著不同,且在短時間周期中也有明顯差異。
成大表示,AMS探測器升級計畫,包括最上層增加面積超過2.6平方米的精密軌跡探測器(Tracker Layer-0),另外,經過11年的運行中,位在電源控制系統上的輻射板已經老化變質,也需要維修確保AMS持續運行,台灣團隊即扛此重任,升級計畫預計2025年底前完成並升空,極具挑戰任務,也將是整個台灣團隊在太空技術發展的突破。
電子與質子的能量分布(右)隨不同年份與(左)隨不同天的變化。(成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