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減碳目標落後國際 學者:欠缺整體規劃、不符淨零轉型需求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日舉行記者會,邀請綠色財政、永續交通、能源、森林碳匯領域共四位專家,針對淨零關鍵戰略提出看法。(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供)
〔記者陳嘉怡/台北報導〕因應2050淨零排放,國發會去年12月28日公布12項淨零關鍵戰略執行方案,並宣布強化2030年的減碳目標,從「20%」提高至「24%加減1個百分點」。然而,學者大多認為仍欠缺具體技術評估,淨零路徑落後國際、現行的減量目標不符合淨零轉型需求;並呼籲政府應重視跨部門、跨層級的整體性規劃。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4)日舉行「淨零轉型戰略專家」記者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認為,目前政府訂的 2030 年較 2005 年基準年減碳約24%的目標,但沒有詳細的科學證據背書 24% 如何推算而來,而根據他們的研究, 2030 年減碳目標要達到 40%,才可能符合淨零轉型需求;政府一再強調現在是科學家救國的時代,要求各項政策都要有淨零評估,但現行的淨零評估都欠缺方法。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提到,在十二項關鍵戰略中,政府雖然規劃綠色金融策略,但缺乏長期的綠色財政與稅制規劃,若無落實綠色財政與稅制,就違背了污染者付費原則,使落實排碳責任成為空談。目前政府僅規劃徵收碳費,尚無碳稅,但碳費的用途與收入都受到限制,費率預期會低到無法成為企業減排的誘因,難與國際接軌。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鄭祖睿認為,政府在運具電動化推動上的企圖心不足。他比較國際上與台灣推動新售電動車的目標期程,指出國際上普遍在前期會更積極推動、加速擴散,但台灣的分年目標都比國際上低了約10%和20%,明顯不夠積極。另外,他也強調,推動淨零綠生活低碳運輸,需要跨部門、跨層級的擬定策略,不能依賴單一交通部會完成,應該要有專業整合與跨部門協作的機制。
森林碳匯部分,學者則認為目標過於宏大。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張世杰指出,農委會設定2040年自然碳匯增匯目標為1000萬噸,在此次報告中卻沒有看到實際規劃;「森林生長需要時間,不是種小白菜幾十天就可以收成」,政府不能先喊一個數字,再慢慢想要在哪邊地方種樹,這樣2040年要達到目標絕對來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