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多造成青少年自殺多?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被斷章取義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諶立中表示,民眾要多關心家中的青少年,外表很酷不代表心裡很快樂,他們不會主動談,必須要主動關心狀況。(資料照)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2022年兒童權利公約國際審查會議(CRC)中,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諶立中在回答審查委員的問題時,提到「這10年來台灣高樓增加,導致很多青少年衝動性跳樓自殺」,引發各界團體撻伐,並呼籲道歉,諶立中今日回應「說道歉有點太嚴重,我是被斷章取義」,提到自殺防治議題排在下午,當天早上只是稍微回應,並非完整說明。
CRC國際審查委員Laura Lundy在會中詢問,關於青少年自殺,政府所提供研究資訊都關注「個人因素」,是否有相關調查或研究查明青少年自殺源自於哪些「結構性問題」?例如學校壓力過高等。諶立中當時說明「這5年大家可以看到,青少年自殺率突然的增加,但如果扣除跳樓的因素,就沒有這麼明顯,也就是說,這10年來台灣高樓增加,導致很多青少年衝動性跳樓自殺,這也是未來我們防治的重點」。
高樓導致青少年自殺的說法引發各界抨擊,諶立中今日上午在衛福部出面解釋,當天CRC委員問到國內資料,自己只是先稍微回應,從數據分析回應,不是整個自殺防治的問題,真正的自殺防治議程排在下午。
諶立中說明,自殺有很多環境因素、個人成長等影響,造成情緒往負面走,但出現自殺行為與自殺死亡之間有落差,每10至50人自殺有1人死掉,關鍵在於自殺方法,雖然致命性工具不是自殺原因,但若可以管制,效果立竿見影,其實很多自殺的人事後後悔,萬一選擇致命性高的工具,就沒有回頭路。
諶立中提到,台灣與日本、韓國一樣,在經濟上升過程,很多壓力跟著來,加上網路世代多從網路聯絡,比較少面對面互動,支持度降低,畢竟網路只是打幾字,與拍拍肩膀、擁抱,感覺完全不同。
不過,諶立中指出,台灣自殺率較日韓低,近年來對於自殺致命性工具管制就是很有成效的作為,像是農業巴拉刈,沒有解藥,過去一年死200人,但與農委會合作,與農民溝通,終於禁用,並減少燒炭工具取得的方便性、可近性,而高樓也是其中一種,例如醫院管制、公寓大廈都有合作管理,現在比較大的挑戰則是住家,其中,成人自殺率大部分已壓下來,青少年則緩幅上升,拿掉墜樓因素,就沒有增加很多。
不過,外界疑惑20多年前,高樓增加也未提高青少年自殺,諶立中解釋,20多年前增加的高樓都集中於都市,並以商業或公務大樓為主,像是百貨公司,合作管制比較容易,與現在的高樓住家比較不同。
諶立中並呼籲,民眾要多關心家中的青少年,外表很酷不代表心裡很快樂,他們不會主動談,必須要主動關心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