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清明記憶中美食 「大蛤包飯」恐成絕響
墓葬文化改變、作工繁複及生態破壞,都讓大蛤包飯逐漸式微。(記者劉禹慶攝)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因地理位置阻隔,保留較多中原文化及就地取材習慣,澎湖清明祭祖不同於台灣吃春捲潤餅祭祖,反而是大海的恩賜大蛤包飯,但近年來卻因墓葬文化式微,加上傳承無人,逐漸步上記憶中美食,成為偶爾在餐廳上出現的菜色。
澎湖因海岸線綿長,廣闊潮間帶被譽為大海恩賜澎湖人的冰箱,大蛤是常見澎湖潮間帶的產物,清明節澎湖婦女將大蛤挖開後填入糯米,以麻線綁好固定蒸熟,鹹中帶著甘甜堪稱人間美味。清明掃墓以「大蛤包飯」緬懷先人,祭畢食用「大蛤包飯」,再將蚌殼置於墳上。關於此項習俗,有象徵脫殼改運的說法,表示此墳有後人祭掃,延續香火者。
由於澎湖近年來大力推動火葬文化,鼓勵民眾撿骨入塔,也讓大蛤包飯習俗逐漸式微,成為許多中生代以上澎湖居民記憶中家鄉美食,現在只剩下部分餐廳還推出大蛤包飯應景,偶爾能在餐廳中享用的佳餚,但要事先預約,有時可遇不可求。澎湖縣政府農漁局曾大力推廣,但後繼無人,恐將成為味蕾中的記憶美食,消失在時代巨輪之中。
針對大蛤包飯式微,澎湖縣政府相關單位已重視此一問題,種苗繁殖場已著手復育大蛤苗放流,另一方面也尋找耆老或老師傳授大蛤包飯技巧,將傳統文化技藝傳承給下一代,希望讓大蛤包飯習俗世代永續,澎湖後代子孫也能享受到先祖流傳的美食。
澎湖傳統清明習俗,是吃大蛤包飯。(記者劉禹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