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20校學生養育「鱟」代 國立海科館成果發表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110海洋公民實踐行動計畫」成果發表會今天登場,今年海洋公民實踐行動計畫加入鱟寶復育。(圖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提供,本報合成)
〔記者俞肇福/基隆報導〕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110海洋公民實踐行動計畫」成果發表會今天登場,今年海洋公民實踐行動計畫加入鱟寶復育,全台的北、中、南、東及離島澎湖等20所學校師生,今天呈現過去3個月照顧鱟卵、培育鱟寶過程。
國立海科館館長陳素芬指出,被喻為活化石的鱟為存在地球很久的生物,對學生而言要近距離觀察與深入學習不容易,這次透過「海洋公民實踐行動計畫」,讓參與的學校與師生有長達3個月時間,體驗鱟卵到成型的過程,更認識如何永續生態和環境,相信對於大家而言是相當可貴的經驗,也是海洋公民的起步。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表示,陸地與海洋的交界處因各種開發建設,讓原本棲息與生存的生物出現斷層式消失,鱟就是其中一種。她說,海岸泥灘地是鱟的產房與幼生的棲地,依內政部營建署數據顯示,全台島內總海岸線長度是138.8萬多公尺,但自然海岸線僅佔44.23%,其中多數鱟幼生在西海岸的棲地,從基隆端至台南端自然海岸線僅佔10%。
陳麗淑指出,今年計畫深入校園,讓全台包括嘉義、澎湖、彰化、台中、苗栗、桃園、新北、台北、基隆、宜蘭等20所學校參與,同學除了從中重新認識台灣的棲地生態與鱟面臨的危機,也能了解該如何存續;來自全台的學校更分別以戲劇、歌曲、影像、文字呈現學習的成果。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110海洋公民實踐行動計畫」成果發表會今天登場,今年海洋公民實踐行動計畫加入鱟寶復育。(圖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提供)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110海洋公民實踐行動計畫」成果發表會今天登場,今年海洋公民實踐行動計畫加入鱟寶復育;全台各地20校師生參與復育鱟寶寶行動,圖為學生透過顯微鏡觀察鱟卵。(圖為海科館提供)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110海洋公民實踐行動計畫」成果發表會今天登場,今年海洋公民實踐行動計畫加入鱟寶復育,來自全台各地共20校學生參與。(圖為國立海科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