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梅花鹿爆量影響生態 官方開發「副產品」引想像
墾丁國家公園梅花鹿復育有成。(吳嘉錕提供)
首次上稿 09-29 22:34
更新時間 09-30 06:32
〔記者蔡宗憲/屏東報導〕墾丁梅花鹿在墾丁國家公園歷史悠久,近10幾年來因為野放梅花鹿復育有成,野生族群超過1500頭以上,人鹿和諧共存是近期待解課題,除了持續進行的節育策略,墾管處與畜產試驗所合作,將首度進行「副產品」的研發,至於是食品、保養品或其他用途,墾管處強調仍在研究討論,不願透露相關細節,引發外界想像空間。
農委會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在墾丁森林遊樂區旁設置了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希望保護珍貴且特殊的高位珊瑚礁生態系及熱帶季風林,也剛好是梅花鹿族群密度最高的地區,近年梅花鹿對於林下小苗的啃食踐踏、磨角及環狀剝皮造成嚴重生態環境破壞、森林無法更新,森林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下降,墾管處也邀集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林務局、畜產試驗所開會協調。
墾管處分析,1984年起啟動梅花鹿復育計畫,歷經基礎資料建立、場域設施建置、復育、野放等過程,梅花鹿已在野外成功建立族群,數量達到1500至2000隻,為了紓解梅花鹿過多造成的負面衝擊,墾管處於交通要道設置告示牌、提供農業損失補助、規劃野外族群引回核心復育區、架設圍籬及施打節育疫苗等措施,來減輕梅花鹿族群過多造成的壓力。
但這些作為似乎仍不夠有效率,墾管處也與畜產試驗所合作,將首度進行「副產品」的研發,第一階段將在嚴重影響生態地區,例如受害嚴重的高位珊瑚礁區域,透過試驗來發展更有效率的誘捕方式,將高密度族群造成危害的鹿隻捕捉移除或回收,進一步研究「副產品」,細節仍屬合作單位研究討論的內部機密。
墾管處副處長許書國指出,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主要採用狩獵方式來進行鹿科族群量控制,現階段國內針對梅花鹿族群過多所衍伸的問題,需考量不同權益關係者,透過跨單位合作並採取更積極的作為,發揮更多的梅花鹿利用效益。
梅花鹿對於林下小苗的啃食踐踏、磨角及環狀剝皮造成嚴重生態環境破壞。(墾管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