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醫:解封後須「普篩」及早打破傳播鏈 無症狀者是關鍵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在解封下策略,必須適時依靠『普篩』來確保及早打破武肺病毒傳播鏈」。(圖擷取自「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臉書粉專)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台灣本土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逐漸趨緩,近期解封或三級警戒降級引起外界討論。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在解封下策略,必須適時依靠『普篩』來確保及早打破武肺病毒傳播鏈」。
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 ,內文提及研究顯示,依據歐洲的盧森堡研究指出,如每週在每10萬人口有150個陽性反應(即0.15% ),應馬上全區域進行普篩,愈多民眾參與普篩,愈可降低疫情再度爆發,接著解釋,如在解封時遇到陽性反應,又沒有適時實施普篩策略,病例數反會增加42.9%,但完全參與普篩策略可進一步讓病例數減少39·7%。
黃軒針對「為何解封後,病例數還會增加?」提出研究分析,近期在國際期刊《柳葉刀區域衛生-歐洲版》上報導,有項研究指出,解封後第4天開始實施普篩策略,在每10萬人中仍有3位無症狀感染指標 (Asymptomatic Index Case,簡稱AIC);在另一篇文獻則發現,無症狀感染指標的傳播率為0%至2.2%,有症狀感染指標(Symptomatic Index Case,簡稱SIC)的傳播率則為0.8%至15.4%;另,一般有症狀感染指標皆高於無症狀感染。無症狀感染者平均有0.6次繼發感染他人的機率,而有症狀感染者平均則有0.7次繼發感染他人的機率。
黃軒說明,無症狀感染指標的平均感染率,僅略低於有症狀感染指標,但在「家庭傳播」中,發現這2種指標者有更高的傳播值,儘管兩者之間的差異,仍是相似的;即為有症狀感染皆高於無症狀感染,不過這些研究都同意在解封下,無症狀感染者(AIC)仍會將武肺病毒(SARS-CoV-2)傳播給接觸者,儘管其程度是略低於有症狀者(SIC)。
黃軒透露,經研究證實得知,解封下的其中一個安全策略,可藉由通過「rRT-PCR」篩測做為接觸者的追踪並控制武肺病毒傳播;無症狀感染者則因傳播率低,仍有繼發感染率。
黃軒最終解釋,這意味著在解封下的策略,必須適時依靠「普篩」確保及早打破武肺病毒的感染鏈,在未來疫情的遏制,以及是否會產爆發第二波疫情,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趁早期檢測出無症狀感染者。
相關新聞請見︰
「武漢肺炎專區」請點此,更多相關訊息,帶您第一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