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水科技抗旱 新薄膜、電容去離子可降製水成本逾半
台灣面臨56年來最大旱災,台灣大學水科技與低碳永續創新研發中心表示,超抽地下水恐帶來不良影響,建議多元水資源運用,並發表新技術如「薄膜蒸餾技術」與「電容去離子」等,幫助海水淡化及工業廢水循環再利用。(記者吳柏軒攝)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台灣面臨56年來最大旱災,台灣大學水科技與低碳永續創新研發中心今發表分析,學者提醒缺水抽地下水不利高鐵乃至金門高粱酒品質,政府應開拓多元水資源,並提出新研究,如運用太陽能加上「仿生全疏多孔膜」技術,降低海水淡化一半成本,另「電容去離子」技術最多可降低一半用電量等,上述皆取得專利及產學應用,有助解決水資源匱乏問題。
該中心副主任游景雲也說,政府去年10月即開始抗旱,水利署難苛責,但近年嚴控地下水抽取,彰化地區地層下陷趨緩,雲林地區則持平,但仍要嚴控下陷對高鐵的危害,旱期更要做好因應準備。
台大化工系教授童國倫表示,水資源利用之一是海水淡化,但早期透過蒸發需耗大量資源,目前則採RO滲透壓,但施加的壓力仍需耗費極大成本,其每公噸成本30幾元,與團隊開發新技術「仿生全疏型多孔膜」,利用昆蟲表面疏水抗汙的仿生原理,加上太陽能來執行薄膜蒸餾技術,讓高鹽度的海水經過濾而產生可以喝的純水,成本降低至每公噸10幾元,還可進一步讓工業廢水再利用。
台大環工所教授侯嘉洪則說,與團隊合作研發另一種技術「電容去離子」,透過電池原理去除水中離子,僅需加熱1.2伏特電壓,就能得到乾淨水,與RO或箔膜過濾技術相比,能源消耗低、產水率佳,海水淡化每公噸要3度電、自來水製造要1度電,但該技術僅需0.5度,但坦言家庭用水因受限自來水費過低,但高科技公司、工業廢水處理等已有實際運用與近商品化推廣,技術轉移、新創公司也陸續成功,如廢水處理上可避免投入酸鹼化合物,也沒有廢水處理製造的汙泥問題。
該中心主任駱尚廉表示,民國69年台大多位學者就投入翡翠水庫工程,使大台北地區免於缺水之苦,而今碰上56年旱災,雖第一時間想抽地下水使用,但過去研究金門,發現長期超抽地下水,將導致井水鹽化,長期會影響金門高粱品質,建議政府拓展多元水資源,並與團隊透過物聯網與大數據監測,從水源、自來水廠與用戶端等,平時抓漏、旱時調度。
台大化工系教授童國倫研發「薄膜蒸餾技術」,學昆蟲仿生技術,使薄膜表面達疏水抗汙,用在海水淡化上,每公噸製水成本僅10幾元,比傳統30幾元還要降一半以上,可有助抗旱期間或離島水資源運用。(記者吳柏軒攝)
台大環工所教授侯嘉洪與團隊開發「電容去離子」技術並邁向商品化,儀器透過電流與儀器,吸附水中離子,降低水中TDS(導電度)值,比現行自來水每公噸耗電1度相比,新技術僅需耗0.5度電,還可幫科技業廢水循環。(記者吳柏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