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澎湖最具清明習俗大蛤包飯 快成為記憶中的美食

大蛤包飯是澎湖清明最具傳統美食,逐漸步入歷史記憶長河。(記者劉禹慶攝)

大蛤包飯是澎湖清明最具傳統美食,逐漸步入歷史記憶長河。(記者劉禹慶攝)

2021/04/05 14:13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清明時節習俗都是吃上春捲潤餅祭祖,但在離島澎湖因地理位置阻隔,又多了一種傳統美味,就是大蛤包飯,因為風味獨特,被離鄉背井的遊子視為家鄉美食,一生必嘗的地方特色美食,但近年來大蛤包飯因時代變遷,逐漸走入歷史。

昔日澎湖常見產在澎湖潮間帶的大蛤,清明節澎湖婦女將大蛤挖開後填入糯米,以麻線綁好固定蒸熟,鹹中帶著甘甜堪稱人間美味。清明掃墓以「大蛤包飯」緬懷先人,祭畢食用「大蛤包飯」,再將蚌殼置於墳上。關於此項習俗,有以象徵脫穀改運的說法,有以示此墳有後人祭掃,延續香火者。

由於大蛤是大自然的恩賜,近年來澎湖潮間帶受到人為破壞嚴重,適合的大蛤減產,加上長者逐漸凋零,因作工繁複後繼無人,現代納骨塔又取代傳統墓葬習俗等,都是大蛤包飯日益步入歷史的記憶長河,成為許多中生代以上澎湖居民記憶中家鄉美食,只剩下部分餐廳還推出大蛤包飯應景,偶爾能在餐廳中享用的佳餚,但要事先預約,有時可遇不可求。

由於大蛤飯過去是澎湖居民清明節所吃的菜餚。早期社會逢清明節掃墓時會準備大蛤包飯,而且還會將吃剩的蛤殼丟到祖先墳頭上,而此舉的意義在於將象徵白銀的蛤殼獻給祖先們花用,甚至還有墳墓上有新蛤殼,象徵這墳墓有子孫會回來祭拜的意義。針對大蛤包飯式微,澎湖縣政府種苗繁殖場已著手復育大蛤苗放流,另一方面也尋找耆老或老師傳授大蛤包飯技巧,希望讓大蛤包飯習俗世代傳承。

大蛤包飯逐漸消失,變成餐廳佳餚也要事先預約。(記者劉禹慶攝)

大蛤包飯逐漸消失,變成餐廳佳餚也要事先預約。(記者劉禹慶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