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府防走失策略停「上個世紀」 王浩籲結合智慧科技
曾任社會局長的北市議員王浩認為,防走失手鍊、項鍊、衛星定位器皆屬「身外之物」,長輩若抗拒或隨手一放便毫無效果,因此預防作為應跳脫傳統,「社政無法解決就尋求科技介入。」(記者鄭名翔翻攝)
〔記者鄭名翔/台北報導〕台北市預計2年後65歲以上高齡人口將達60萬人,成為「超高齡社會」,但社會安全網建構腳步卻趕不上人口老化速度;曾任社會局長的市議員王浩認為,預防走失的做法仍停留在「上個世紀」,成效明顯不彰,北市府應善用智慧科技,推出更精密、具效率的產品;台北市社會局表示,已與智慧城市辦公室媒合相關計畫及產品,積極推動中。
王浩認為,失智症患者最大共同性在於「非記憶中的事物皆不要」,即便配戴防走失手鍊、項鍊、衛星定位器等,但皆屬「身外之物」,長輩若抗拒或隨手一放便毫無效果,因此預防作為應跳脫傳統,「社政無法解決就尋求科技介入。」
王浩說,社會局可請廠商研發具辨識系統的功能軟體、晶片等,再依長輩日常使用習慣,鑲嵌至貼身衣物、眼鏡等必備物品內,並整合警政、社政、民政系統,使走失長輩可在最短時間被尋獲,就可大幅減輕照顧壓力,而相關研發產品還可銷往外縣市及同樣面臨高齡問題的國家。
社會局表示,過去曾嘗試Beacon感應器、LoRa系統主動協尋產品,但受限感應範圍、大樓及氣候環境阻絕,導致訊號傳輸不穩,現已暫停,且因相關設備都耗電,長輩在使用上仍不不習慣,還須設法在數位及傳統中求取平衡。
社會局指出,現除了結合企業協助推廣、捐贈傳統手鍊外,也鼓勵家屬使用指紋捺印、衛星定位,而去年辦理獨居與失能長者服務計畫中,也新增「其它創新型預防走失方案」項目,提供民間團體申請辦理相關智慧科技產品運用的可行性方案,有廠商提出無穿戴裝置構想,後續將與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媒合,研發更適合的產品及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