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路殺動物討公道 公民科學推動政策改善
路殺社計畫負責人、特有生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德恩。(記者羅綺攝)
〔記者羅綺/台北報導〕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自2010年後開始出現爆炸性成長,並應用於各類領域。台灣公民科學調查標竿「路殺社」,更已於9年內蒐集近15萬筆路殺資料,成為生態保育、交通安全、疾病防治、環境毒害等政策的重要科學依據。
不同於一般科學研究,公民科學通常由專業科學家規劃,讓一般大眾有系統地參與科學研究案中的全部或部分,大眾的參與得以補足人力、時間、區域限制等問題,讓科學家獲得更大量的數據資料。
路殺社計畫負責人、特有生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德恩表示,車禍路殺是生物最容易被發現的時刻,台灣有許多罕見生物,「研究員都沒看過活的,只看到死的」,例如隱秘性很高的蛇類,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花費16年做各縣市的資源普查,只紀錄到4千多筆活體蛇類資料,但路殺社僅花9年時間,就紀錄到將近4萬筆,這筆龐大的數據能進一步分析出許多重要資訊。
林德恩指出,路殺調查能應用於「環境偵測」,例如過去以為外來入侵種綠鬣蜥只出現於台南、高雄、屏東,但去年路殺社短時間內在台東紀錄到3筆綠鬣蜥路殺資料,警示已有野外族群建立,協助政府緊急處理。
目前路殺社數據佔比為:爬蟲類3成5、蛙類近3成、哺乳類近2成。林德恩說,爬蟲類資料量最大,現已成為政府制定保育類名錄的重要依據,如食蛇龜、柴棺龜都提升為一級保育類(瀕臨絕種),同時也有部分物種因數量增加從保育類中除名。
路殺資料也為公路總局、高速公路局用於道路管理,進而設立野生動物警示牌、防護圍籬與生物廊道,保護用路人於動物。此外,路殺動物也變成防檢局的檢體來源,用於狂犬病、禽流感、冠狀病毒、動物傳染病等監測,成為傳染流行病學的重要依據。
林德恩表示,路殺社每年會舉辦年會,檢視當年的研究成果,預計明年會進一步完成首份國家年報,供民眾及政府檢視每年動物路殺死亡的數量,並進而分析路殺威脅的增減。
此外,由於許多民眾回報的「動物遺照」常常只剩白骨、難以辨認物種,路殺社也預計展開第二階段公民科學家訓練,讓有志之士透過頭骨、鱗片、羽毛構造辨識物種,透過分散式智慧,共同抽絲剝繭,為死去的野生動物討回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