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國際教育 教育部擬與22縣市成立聯盟
立法委員、教育部、僑委會、高中校長與民間教育及國際交流機構等今齊聚,展開台灣國際教育趨勢論壇,將召開4天,首場聚焦青年海外學習,分析國內中小學出國情況與相關政策輔助。(記者吳柏軒攝)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大學問網站統計,每年超過4萬名青年出國留學,網站今天與台北教育大學合作舉辦論壇,邀集立法委員、教育部、僑委會、高中校長及民間交流單位等代表集思廣益,會中教育部代表更宣示,未來中央將與地方22縣市合作,成立國際教育推動聯盟,用平台來促成更多中小學與國際交流。
大學問執行長魏佳卉說,從數據來看,1960到1980年台灣出國留學人數從2千多增加到8千多,但留學仍是少數菁英的選項,而自2009年到2019年,出國人數則是3.3萬人增長到4.1萬人,海外交換與打工、實習等人數也漸增,海外學習漸成趨勢。
立法委員鍾佳濱認為,青年在不同國家受到不同語言及文化刺激,將有很大成長空間,但教育部雖有國際化的專案辦公室,卻無法律或制度上提供固定資源,必須仰賴專案,建議海外學習應該制度化,並且考量偏鄉青年窮得不能移動,透過政府補助讓其出國圓夢,未來將在立院推動海外學習國際教育法等。
教育部中小學教育國際化專案辦公室執行秘書邱玉蟾說,過去政策較關注,但已有國際教育相關白皮書推動,如今邁入2.0版本,過去學校反映不知如何與國際交流,國外學校來洽詢也很麻煩,將來教育部將與22縣市合作,共同成立「國際教育推動聯盟(IEA)」,搭建平台窗口,統籌對外協調與接收,並連結駐外單位資源等。
台北市中正高中校長江惠貞說,16到20歲學生正在吸收知識與探索人生,國際視野養成相當重要,但並非所有學生都能出國,加上國際參與和服務學習未被納入學習時數採認,以學年或學期為單位出國交換,對高中生來說有學習銜接困難,另外,經濟負擔與課業壓力也有影響。
高雄市鼓山高中校長莊福泰則說,國際教育包含交換生、姊妹校、教育旅行、出國競賽、展演活動、專題發表及校內學習等,不論任何形式,都應達到尊重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立法委員伍麗華也將原住民與國際交流結合,認為如美國原住民來到台灣交流,也在圖騰等元素上感到熟悉,認為國際學習可建立孩子,創造更多彈性機會,未來也將加入立法行列。
僑委會副委員長呂元榮說,透過政府經費與僑界資源,多年來助台灣青年拓展國際視野,如108年共輔助84個志工團隊741人次,暑假赴新南向各國等僑校進行服務。
國際扶輪3481地區青少年交換委員會主委郭育嘉也說,1920年代就創立青少年交換計畫,至今已有9千名15到18歲青少年去128國交流,今年雖因疫情暫停,但希望未來政府能調整政策,如學分承認、語言教學補助、獎勵學校及學生參與等。
全球教育創發協會理事長蘇淑英則說,多年協助海外華裔與青年、英專役男及外籍師資培訓,發現返國服務的海外青年等,有的甚至想回到台灣,或極力促成台灣國際鏈結等,應思考相關人才及資源如何盤點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