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3天上山抵達百年駐在所 修復八通關十三里駁坎
布農族人以人字砌重新組砌多美麗(十三里駐在所)的駁坎。(圖由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記者王峻祺/花蓮報導]八通關越嶺古道沿線共有56座自日治時期留下的駐在所遺構,距離山風登山口約30多公里處的多美麗(十三里駐在所),因駁坎傾頹加上地層下陷,恐有倒塌危害山友疑慮,5名在地布農族人受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徒步3天上山,重新夯實地基、組裝每片近200公斤石板,原貌修復砌石駁坎,維護百年歷史遺跡的完整性。
族人利用滑輪系統拆卸砌石駁坎。(圖由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八通關越嶺古道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也是山友熱門登山路線,但設置於1921年的多美麗駐在所,主入口北側駁坎,因長年地層下陷外傾嚴重,損壞面積約32平方公尺,文化局憂心恐有倒塌疑慮,向文化部提出修復調查計畫。
修復團隊依順序拆卸砌石駁坎。(圖由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花蓮縣文化局文化資產科長黃用斌說,在文化部支持下,自「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計畫」第2期中,編列100萬元專案經費,進行為期9天的多美麗駐在所修復工程,委託木本設計、5名布農族人,執行吃重的駁坎重砌工作,7月17日入山後,徒步3天抵達駐在所,隨即進行駁坎修復。
修復團隊在修復完成的駁坎前合影。(圖由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他說,修復工作主要夯實地層下陷的地基,並拆卸傾頹的砌石駁坎,後續再以原材料重新堆砌,工法以原貌修復,掌握平砌、人字砌的組砌原則,保留原駁坎的完整性。駁坎總長近105公尺、高3.5公尺,與現地自然景觀形成優美的歷史文化路徑。
多美麗(十三里駐在所)重砌的駁坎與原駁坎交接處。(圖由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執行團隊專案經理李國玄說,因施工地位處深山,所有工具皆以人力揹運,為求輕量化,僅攜帶簡易工具,無法攜帶具有機械動力的相關機具,造成施工侷限及困難度。
團隊修復完成的多美麗(十三里駐在所)駁坎。(圖由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他說,過去日本匠師為求駁坎穩固,部分石板長度近1.2公尺,重達近200公斤,其長向崁入背牆土石,具有結構連結作用,如今為要原貌修復,現場施作時,每塊石板均需4至5人徒手搬運,增添施作過程的勞累。
負責施工的族人包括高新興、李志宏、高健翔、董啟聖及那志豪等人。他們說,雖然是首次參與砌石工程,但努力學習、用盡氣力,過程雖艱辛,但面對徒手完成的壯觀牆面修復,備具成就感,欣慰能夠參與舊社溯源計畫。
黃用斌說,針對拉庫拉庫溪流域計畫,已完成佳心石板屋修復,接下來還會陸續整理附屬家屋、小米田,並打造展示屋,讓相關場域更加完整,如今多美麗駁坎也完工,未來會再就黃麻遺址進行整理,增加步道舒適性及導覽解說。
文化局長江躍辰說,感謝當代布農族人以雙手、身體的氣力,參與舊社溯源與重塑計畫,願意回到傳統領域,擔負起歷史文化資源的守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