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紙類垃圾佔比37.6%最高 衛生用品居多
環保署最新調查資料顯示,去年垃圾組成中,紙類佔比達37.6%,高於5年平均值,其中以紙製衛生用品居多。(記者羅綺攝)
〔記者羅綺/台北報導〕環保署最新資料顯示,去年垃圾組成中,紙類佔比達37.6%,高於5年平均值,其中以紙製衛生用品居多。環保署表示,衛生用品可能有含水、穢物,若要再利用必須增加程序及相關花費,是否列入回收項目仍需討論。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國立中央大學進行「107-108年度一般廢棄物最終處置前組成採樣及分析工作委託專案計畫」,採樣分析全國一般廢棄物的物理及化學組成及性質;於全國22個縣市於乾季及濕季,各執行65個採樣點,共採樣260個垃圾樣品。
根據採樣分析結果,紙類垃圾含量最高,約占垃圾組成的37.60%;其次為廚餘類32.95%及塑膠類18.28%。另外,金屬類及玻璃類則分別占0.66%及0.85%;皮革橡膠類、纖維布類及木竹稻草落葉類含量總和,約占垃圾物理組成7.79%。
分析結果顯示,紙類垃圾中,以紙製衛生用品居多,其中紙尿布、看護墊及其他衛生用紙類,分別占總紙類組成24%、3%及 47%;而紙類占比,高於近3年(36.13%)及近5年(36.76%)平均值。
依據採集垃圾中紙類的種類,主要以紙製衛生用品的其他紙類含量占總垃圾的18%,至於紙張則約占總垃圾的7%。垃圾中平均含水量為49.68%,垃圾的平均低位發熱量則為2,080 kcal/kg。
研究團隊與報告書中建議,未來對於擬以機械分選處理為主的縣市,可增加該縣市的垃圾組成與特性分析工作,以提供後續機械分選處理或技術選擇的參考依據。
環保署督察總隊第六科長鄭介眉向媒體表示,台灣資源回收政策已執行多年,仍有努力的空間;中央大學的報告建議後端處理設施、機械分選上能有多元配置,讓民眾在前端整理資源回收物時,可以有更好的判斷及處理。
但因為垃圾都需經過焚化後才進入最終處置場,現在台灣寸土寸金,再加上民眾普遍反對設置處置場,因此加強源頭減量是目前最好的解決之道;至於是否要將紙製衛生用品列入回收項目,則考量到程序及花費,仍須再進一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