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市僅見百年石滬 縣府規劃古「跡」重生
新竹縣坡頭村的潮間帶有6座百年石滬,從空中鳥瞰,就在圖左處,退潮後清楚重現。(圖由縣府農業處提供)
[記者黃美珠/竹縣報導]新竹縣、市海岸線僅見的石滬就在新竹縣坡頭漁港北側,至少有百年歷史。縣府農業處獲中央支持,以其是台灣漁民產業的古「跡」,比照修復古蹟「修舊如舊」概念,獲前瞻水環境經費補助規劃設計,準備重現當地6座老石滬的功能,展現舊時台灣漁民智慧,也使石滬新生後能成為當前海洋、環境生態教育的場址。
新竹縣坡頭石滬也有類似心型的浪漫印記。(記者黃美珠攝)
新竹縣埔和國小校長吳柚說,石滬是一種在潮間帶靠著堆砌弧形堤岸,利用潮汐漲退的傳統陷阱式捕漁法。坡頭石滬是其祖父吳田跟親人胼手胝足所建,至少有100年了。
用溪石堆疊的石滬,猶如海上的「長城」,展現著早年漁民用智慧討海的日子。(記者黃美珠攝)
她說,當年長輩們搬來卵石和廢蚵殼堆砌,以潮間帶微生物會主動吸附寄生在廢棄蚵殼上,產生自然膠著、固定的原理,在短暫的退潮時間先後砌上內、外雙環,形成一道道猶如「田埂」的海上「長城」,以人力攔海造「田」養家活口。她和年齡相仿的堂兄弟姊妹多有幫忙捕撈,或修復砌石的經驗,荒廢迄今已有20年。
當年漁民利用短暫的退潮,先後砌上內、外雙環,形成一道道猶如「田埂」的海上「長城」,以人力攔海造「田」養家活口,形成石滬。(記者黃美珠攝)
雖然現已無人這樣捕撈了,但這先人的智慧很珍貴,她特別將之納入校本課程內,更是每年畢業生離校前對家鄉巡禮必到之處。
早年漁民利用蚵殼容易寄生許多潮間帶微生物的方式,形成天然膠著的堤岸,構建成石滬。(記者黃美珠攝)
縣府農業處處長范萬釗說,這個早年漁民的謀生智慧,現成了台灣漁業的文化資產,也是地方觀光的新潛力。坡頭6座石滬保存都算良好,僅少部分破損或被海砂所埋,因此漁業署支持他們「修舊如舊」使之重現。
坡頭石滬早已閒置,但是慕名前去尋找潮間帶生態的散客近年卻絡繹不絕。(記者黃美珠攝)
他說,石滬所在的潮間帶是桃、竹工業化後少見的一方淨土,現場魚類、招潮蟹等生物豐饒,年底完成復建的規劃設計後,明年初可望發包施工。
雖然第一步只是單純「復舊」,但不排除未來會加入「創新」元素。只要獲中央持續支持,不排除思考用招潮蟹在海灘挖沙所「繪」沙畫的圖像為發想,在舊石滬周邊仿作新石滬,堆砌出跟海洋、在地有關的意象,創造出類似澎湖雙心石滬的吸睛地景藝術。
而前述具在地特色的新石滬地景,沿著一旁的自行車隧道往南延伸到紅毛港,還可以跟紅樹林溼地相互輝映。
再往南走,還可跟未來專攻水上活動的竹北新月沙灣和拔子窟烏魚養殖區相連成一氣,讓一向標榜好山、好風光的新竹縣,未來可以多一道美麗「好水」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