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鼠」長大不可愛頻遭棄養 北市動物園預警:嚴重入侵河川
琵琶鼠長大後變得相對猙獰恐怖的外表,也成了牠們容易被棄養的原因之一。(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記者蔡亞樺/台北報導〕「琵琶鼠」是許多種身披骨板、底棲型魚類的通稱,原生於南美洲,被引進台灣,坊間稱為清道夫魚、垃圾魚。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琵琶鼠長大後變得不再「小而可愛」,常被棄養丟入河川,對環境有超強適應力、繁殖力頗強、缺乏天敵的琵琶鼠,開始轉換角色,成為嚴重影響台灣河川生態的入侵種。
園方指出,琵琶鼠被稱作「異形」,是多種魚類的通稱,屬於鯰目(Siluriformes)、棘甲鯰科(Loricariidae),原生地為南美洲巴拿馬、巴西、哥斯大黎加、巴拉圭等地,牠們左右兩邊的腹鰭相連形成圓扇形吸盤,因此可以吸附在水族缸上,80年代開始由水族業者引進,賣給顧客養在水族箱內,負責吃箱底的藻類穢物淨化水質,因牠們奇特的外觀加上清掃能力,吸引不少粉絲喜歡。
園方表示,琵琶鼠進入水族箱後,缸壁上的藻類並非牠們的最愛,當有好吃的飼料,用仰式將浮在水面上的飼料吃光,並不想委身當清道夫,就不再賣力清潔缸壁。因此當琵琶鼠清理水族缸的效果不如預期之外,長大後變得相對猙獰恐怖的外表,也成了牠們容易被棄養的原因,棄養者往往將水缸往河裡一倒了事。
除了民眾棄養之外,琵琶鼠也常透過宗教團體的放生而進入台灣河川。園方表示,野外的琵琶鼠體型越長越大,大到一般的大魚或鳥類沒辦法吞食時,再也沒有天敵壓力;優秀的刮食能力收割河流裡的水生植物,連帶底層的小魚及魚卵也會被吞下肚,就此繁衍越來越多,大幅壓縮本土物種的生存空間。
園方表示,吳郭魚、福壽螺、斑腿樹蛙等外來種生物,一旦適應當地的生活環境,又因為缺乏天敵、繁殖快速,對原生本土生物造成嚴重的侵害,呼籲大家別隨意棄養寵物,更不要放生外來種生物,讓生態回到原本的和諧。
琵琶鼠常透過宗教團體的放生活動而進入台灣河川。(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台灣河流裡的原生物種,遲早將被這群外來饕客淘汰出局(琵琶鼠)。(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輕率將外來物種放至本土野外環境中,讓類似對環境適應力極強的吳郭魚,在台灣水域落地生根。(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