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古蹟新埔張氏家廟修復 國寶藝術家展演「濕壁秀」
新埔張氏家廟橫屋大門兩旁的濕壁畫,在蔡龍進的巧手下,依照原工法完成修復。(記者黃美珠攝)
[記者黃美珠/新埔報導]新竹縣縣定古蹟~新埔張氏家廟修復工程日前有場罕見的「濕壁」秀!請來國寶級、專精濕壁畫的新北市府傳統藝術藝師蔡龍進,依張氏家廟原來的工法,在還沒完全乾燥的白灰土壁上直接揮毫,替家廟2側橫屋的大門兩旁,各自畫上「彭祖焚香祝壽年」、「嫦娥照鏡嫌自醜」、「梁武帝為君欲作仙」、以及「石崇巨富苦無錢」的「四不足」水墨濕壁畫,重現當年張家惕勵子孫知足常樂的道理。
濕壁畫畫了約1甲子的蔡龍進說,濕壁畫跟乾壁畫最大的差異,就在乾壁畫是在壁面全乾以後才上彩,好處就是「不麻煩」,但相對能保存的時間不如濕壁畫長久。
他說,濕壁畫的素胚必須選用「容不下一粒砂」的黏土拌水後糊上牆面,素胚完全風乾後、上白灰前,必須重新澆水使其表面濕潤才能有效咬合石灰。
上白灰的動作必須反復約3、4次,等到白灰牆約7、8分乾,才能以礦石顏料所做的墨色調水,猶如畫水墨畫一樣,完全不打底稿地直接在壁面上揮灑,這時墨色會隨著水氣浸潤而下、深入土胚,因此即使畫成後表面不上任何保護漆,也可以跟紫外線抗衡至少100年。
蔡龍進說,濕壁畫要成功,首先就是白灰壁面的乾、濕比例要拿捏恰到好處,接著下筆是個起手無回的過程,不容有半絲失誤,所以平時必須勤奮練畫,等於這個手藝除了靠時間累積經驗,沒有其他撇步,以致現在根本沒有人要學,稱得上是「瀕危」的傳統技藝。
縣府文化局表示,濕壁畫跟磚雕、剪黏等,都是早年富貴人家常用的居家裝飾工法,呈現的風格和內容因主人所求而異。有人想要仕途順暢,有人希望飛黃騰達,有人則是單純想要傳遞晴耕雨讀、知足常樂或其他的治家格言等。
新埔張氏家廟的修復工程最近進展到橫屋大門兩旁的壁畫上,相關調查發現這4面厚度僅約0.5公分的壁畫,當年是採濕壁畫的做工。因為嚴重風化以致有別其他古蹟的濕壁畫僅需局部修復即可的情況,張氏家廟的罕見必須從頭開始全面依原工法重修,就連蔡龍進也說,他已10幾年來不曾碰上。
只見修復團隊在蔡龍進的指導下,從糊上土胚開始,接著抹上白灰,再由他親自僅以2枝濃、淡不同的墨筆,在短短不到4個小時內重現了當年張氏家廟「四不足」的意境。
就連現場工地負責人簡賢明也嘖嘖稱奇說,這是他在營造業40年來首見的完整「濕壁秀」,很幸運可以協助執行。
張氏家廟橫屋大門兩旁的濕壁畫素胚等待全乾,就可糊上白灰。(記者黃美珠攝)
國寶級的彩繪匠師蔡龍進做濕壁畫,完全不用打底稿,直接把牆面當宣紙揮灑。(記者黃美珠攝)
國寶級彩繪匠師蔡龍進依照原來的工法,從素胚開始到上畫,替新埔張氏家廟還原修復「四不足」濕壁畫。( 記者黃美珠攝)
國寶級彩繪匠師蔡龍進依照原來的工法,從素胚開始到上畫,替新埔張氏家廟還原修復「四不足」濕壁畫。( (記者黃美珠攝)
國寶級彩繪匠師蔡龍進依照原來的工法,從素胚開始到上畫,替新埔張氏家廟還原修復「四不足」濕壁畫。( (記者黃美珠攝)
國寶級彩繪匠師蔡龍進依照原來的工法,從素胚開始到上畫,替新埔張氏家廟還原修復「四不足」濕壁畫。( (記者黃美珠攝)
國寶級彩繪匠師蔡龍進說,畫濕壁畫不打稿,完全是個「起手無回」的過程。(記者黃美珠攝)
國寶級彩繪匠師蔡龍進說,畫濕壁畫不打稿,完全是個「起手無回」的過程。(記者黃美珠攝)
新竹縣新埔張氏家廟橫屋濕壁畫之1的「石崇巨富苦無錢」。(記者黃美珠攝)
新竹縣新埔張氏家廟橫屋濕壁畫之1的「梁武帝為君欲作仙」。(記者黃美珠攝)
新竹縣新埔張氏家廟橫屋濕壁畫之1的「彭祖焚香祝壽年」。(記者黃美珠攝)
新竹縣新埔張氏家廟橫屋濕壁畫之1的「嫦娥照鏡嫌自醜」。(記者黃美珠攝)
國寶級彩繪匠師蔡龍進說,要做濕壁畫的素胚壁面,必須用「容不下1粒沙」的黏土拌水後所糊成。(記者黃美珠攝)
在風乾的素胚上必須先澆水才能抹上白灰,如此反復3、4次,等白灰牆面7、8分乾後即可作畫。(記者黃美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