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古蹟修復暗藏「彩蛋」 新埔潘屋處處驚喜

    新埔潘屋只要是如圖左右拉開的窗戶,其窗框跟上方的窗楣,或用瓦片、或用磚塊當填充材料,緩衝老宅年久屋體磚瓦等所生的下沉重力,防止窗框變形,讓窗戶歷經百年也仍可正常開啟。(記者黃美珠攝)

    新埔潘屋只要是如圖左右拉開的窗戶,其窗框跟上方的窗楣,或用瓦片、或用磚塊當填充材料,緩衝老宅年久屋體磚瓦等所生的下沉重力,防止窗框變形,讓窗戶歷經百年也仍可正常開啟。(記者黃美珠攝)

    2019/07/24 20:48

    [記者黃美珠/新埔報導]有200多年歷史的新竹縣縣定古蹟「新埔潘屋」修復工程已近半完成,本週五、26日就將歡喜舉行上梁大典,明年2月底可望全部竣工。隨著修復進展,現場修復匠師們發現這棟老宅讓人驚艷處超過想像,當他們小心翼翼一層層揭開建物「外衣」,裡面不少被「層」封多年,早被外人遺忘的建築構造和設施重見天日,成為施工過程中的「彩蛋」!讓人再度看見這棟古蹟的先祖們當年所處時代的場景、與胼手胝足最後豪富一方的榮光。

    縣府文化局副局長周秋堯說,古蹟修復過程中的拆解,就像是撥開古蹟神秘面紗的表層。所有工作團隊猶如考古研究般,因為要了解哪些地方需要修復、怎麼修復,以致像個建物醫師,也像是建物偵探家,慢慢去推敲、融入當年的時空環境,去理解體會當時所遭遇的挑戰,以及興建石匠師的技術層次,特別是在那個沒有建築師的年代,大家是如何透過溝通才完成這個作品。因此修復團隊在現場揭開古蹟建物的表層時,就如同慢慢解開時間的覆蓋一樣,讓大家更清楚、認識到這個古蹟的價值。

    修復工程工地主任林新偉說,他們把潘屋原來的木作等構造物,依序卸下後分類、編號,經充分檢視毀損程度、研擬修復對策,獲得相關單位認同後才執行,整個大小物件、不含文物就多達近1700件;修復後再依編號重新組合回去。就在拆卸現場,他們陸續看到一些展現著先人建築智慧、或反應當時民情、生活需求等的「彩蛋」!像是很多已藏匿於無形的貓洞、槍孔,或避免年久失修導致門窗喪失功能而設計的雙門(窗)楣等構造。林新偉說,很多人聽過但沒見過「貓洞」。這是先民為了防鼠,便利貓抓老鼠所設計的孔洞。

    在修復工程開工前,裡裡外外雖還可見幾個,但是並不連貫。直到他們把裡屋牆面的粉刷層剃除掉,發現裡面每個房間的角落都有2個,且間間相通。為了防禦外侮所佈設的槍孔,在粉刷層還在時也大多「被消失」了,一旦剃除後就完全現形。這些槍孔不僅針對內層稻埕佈設,正面朝外的圍牆上也都有,顯示潘屋當年擁有嚴密的火線防禦能力,儼然就是個堅強的私人堡壘!而左右拉開的門和窗,因為門(窗)框和門(窗)楣設計成雙,周秋堯戲稱像是人的「雙眼皮」!

    林新偉說,這主要是當年的建造者為防門(窗)框變形,門或窗無法左右拉開,所以讓上方的門(窗)楣「挑高」,框和楣之間塞入瓦片或是磚塊當填充材料緩衝屋體下沉的壓力,如此一來就是歷經百年的淬鍊,這些門窗都仍可正常開關。

    修復匠師楊榮元說,客家老宅的牌樓多半是紅磚所砌,他從16歲當學徒,26歲出師到現在,還是首見新埔潘屋採用花崗岩打造出「孝友傳家」,可見當年的潘家真的豪富一方。

    另外表現家族財力的就是水車堵泥塑和剪黏等,楊榮元說,新埔潘屋的水車堵塑像工法精細、傳神,可以看出當年斥資打造的程度。不過正廳前的水車堵何時改用交趾陶取代泥塑已不可考,但在獲得認同下,林新偉說,匠師楊重家、楊榮元將參考側邊的泥塑風格,以交趾陶所表現的八仙為主題改以泥塑呈現,近日就在試作。至於取下的交趾陶未來則仍歸新埔潘屋所有,當做展示品,在整個修復工程完竣以後,將成展覽文物之一。

    相關影音

    新埔潘屋修復工程工地主任林新偉說,潘屋內設計為左右拉開的窗戶,其窗框跟上方的窗楣,用瓦片或磚塊當填充材料,緩衝老宅年久屋體磚瓦等所生的下沉重力,防止窗框變形,讓窗戶歷經百年也仍可正常開啟。(記者黃美珠攝)

    新埔潘屋修復工程工地主任林新偉說,潘屋內設計為左右拉開的窗戶,其窗框跟上方的窗楣,用瓦片或磚塊當填充材料,緩衝老宅年久屋體磚瓦等所生的下沉重力,防止窗框變形,讓窗戶歷經百年也仍可正常開啟。(記者黃美珠攝)

    匠師楊重家(左)根據新埔潘屋側邊的水車堵風格,試做八仙泥塑,準備未來取代原來的交趾陶,讓整個新埔潘屋的風華趨於一致。(記者黃美珠攝)

    匠師楊重家(左)根據新埔潘屋側邊的水車堵風格,試做八仙泥塑,準備未來取代原來的交趾陶,讓整個新埔潘屋的風華趨於一致。(記者黃美珠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