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有機會做出解藥! 中研院小鼠研究存活率9成
中研院研究團隊找到登革熱病毒侵略人體的關鍵。左起為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生宋珮珊、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記者吳亮儀攝)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中研院今天發表研究,登革熱病毒(dengue virus)會刺激血小板產生胞外囊泡,進而攻擊白血球、產生嚴重發炎病症,而中研院研究團隊根據這特性研發抗體,成功將小鼠存活率提高到90%。
高雄市正飽受登革熱疫情困擾,目前全台25例疫情都在高雄。典型的登革熱症狀包括高燒、畏寒、頭痛、四肢痠痛、肌肉痛、噁心嘔吐等,嚴重的登革出血熱或休克症候群會有自發性出血現象,甚至休克、重則致死。
中研院研究團隊在2008年就已經發現登革病毒侵入體內引發病症,是與巨噬細胞表面的蛋白質受體C型凝集素「CLEC5A」有關;這次進一步研究發現,登革病毒侵襲的另一個關鍵是血小板的C型凝集素「CLEC2」。
研究發現,登革病毒入侵人體後會經由「CLEC2」刺激血小板釋放胞外囊泡,再藉由囊泡攻擊巨噬細胞以及嗜中性白血球上的「CLEC5A」和「TLR-2」受體,導致兩種登革出血熱的途徑,嚴重損害身體器官,造成自體免疫病症。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說,2008年當時研究當下,就有研發出抗體,讓感染登革病毒的小鼠存活率從0%提升到50%,但難再突破,如今再發現新的感染途徑,研發的抗體更有效降低登革病毒引起的細胞激素風暴,小鼠存活率從50%提高到90%。
這次研究的第一作者、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宋珮珊指出,目前登革熱沒有治療藥物,只能靠支持療法降低身體發炎早成的傷害,但若未來成功研發人類抗體藥物,就能真正「治療」遭登革熱病毒感染的人,不但能避免因嚴重登革出血熱死亡,更能大幅減少發炎症狀。這項研究已在本月3日刊登在重要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感染登革熱會引發身體許多發炎症狀,嚴重可能致死。(中研院提供)
中研院研究發現,血小板及胞外囊泡是調控發炎反應的關鍵因子。(中研院提供)
中研院研究發現,血小板及胞外囊泡是調控發炎反應的關鍵因子。(中研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