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河川多次變色 學者:應與藻類生長有關
愛河文藻往榮總段連日來出現魚屍。(記者陳文嬋翻攝)
〔記者陳文嬋/高雄報導〕高雄久旱後下雨,加上天氣變熱,造成幸福川、愛河等,連日來多次變色,甚至出現死魚惡臭,環保局發現溶氧量偏低,但未發現污染源,研判是藻類生長所致;中山大學環工研究所長高志明表示,河川變色應與藻類生長有關,因很多環境條件的變化,造成的自然現象,不見得與偷排有直接關係,由於藻類生長週期短,大約一週自然消退,水色就會恢復正常。
鳳南里長王進祿今目擊幸福川1日變3色,清晨是黑色、近中午變棕色、下午顏色才變淡,愛河上游河堤社區靠天祥橋一帶偏乳白色、中下游段則變成棕色;甚至出現死魚、傳出惡臭,民眾一度以為是偷排,還引發反韓、挺韓民眾網路激戰,有人責怪「城市不築,敗市有瑜」,也有人指見怪不怪。
環保局連日水質採樣,發現水中溶氧量偏低,但未發現污染源,研判是藻類增生所致,連日來派員打撈死魚,強調每年氣候交替,如4至5月或9至10月,都可能發生類似情形。
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長高志明表示,河川變色應與藻類生長有關,如天氣變化、潮汐影響、河水營養物質是否增加、河川底泥因為擾動釋放營養,或因天氣炎熱,造成溶氧量降低,不同的環境因子,造成不同藻類生長,不見得是外在營養排入。
至於愛河上游變成乳白色,環保署驗出硫酸鈣成分,高志明指出,南部上游河川有硬度物質含有鈣,經過降雨沖刷後,水中鈣離子會增加,南部地下水也含有鈣等礦物質,硫酸鹽濃度也較高,可能因降雨地下水位升高,地下水補助河川帶入硫酸鹽,且生活污水也有硫酸鹽,都可能結合成為硫酸鈣。
愛河今也變成棕色。(記者陳文嬋攝)
幸福川今天上午又變成棕色。(記者陳文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