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獨家》為鯝魚「助產」 清大師生摸黑這樣做…

    清大教授曾晴賢(左)把網來的鯝魚放入水袋,交給助理丈量且記錄體長等,隨後交壩上的學生,直接幫這些鯝魚越過高壩重回上坪溪。(記者黃美珠攝)

    清大教授曾晴賢(左)把網來的鯝魚放入水袋,交給助理丈量且記錄體長等,隨後交壩上的學生,直接幫這些鯝魚越過高壩重回上坪溪。(記者黃美珠攝)

    2019/04/05 19:22

    〔記者黃美珠/竹東報導〕鯝魚的繁殖季要來了,每隻抱卵1、2000顆的鯝魚媽媽們為了回到上坪溪上游的低溫水域繁衍下一代,卻不幸在上坪堰就「卡關」!因為當年為了寶山水庫取水而蓋的攔水壩過高,而之後蓋的、讓牠們能溯游而上的魚道又沒有功能。為此,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曾晴賢帶著學生和助理,5人入夜後摸黑下水網魚,直接幫200條鯝魚爸媽飛躍約2層樓高大壩,讓牠們直抵上坪溪上游,準備快樂迎接新生命。

    曾晴賢師生猶如鯝魚媽媽們的「助產士」,他則自覺更像是「鯝魚媽媽的護衛天使」。

    他說,鯝魚就是俗稱的「苦花」,屬於冷水性、體外受精、1年多產的魚種。成魚雖可適應攝氏20到25度的水溫,但要成功繁衍下1代,須在15度以下的溪流才行。

    鯝魚在台灣的分布非常廣,從平地到海拔1700、1800公尺都看得到,雖非保育類,但牠們的存在是河川乾淨的一種指標,因為牠們取食的矽藻只生長在沒有受到污染的河底。

    曾晴賢也提醒,物種的保育不是從瀕危才要展開,平時就應珍視各個物種。以實際觀察的溪流現況為例,從生態種類變少,或明明可以生長到10幾年的魚種,現在都只能看到僅2、3年大的小魚而已,這就意味當地的生態已經遭受了危害。

    至於保護鯝魚考量的就是:牠們的棲地漸漸多被破壞,繁殖季節大魚肥美引來的人類捕撈壓力,以及鯝魚對水溫相當敏感會影響繁殖。

    曾晴賢說,鯝魚在15度的河水中雖有百分之百成功繁殖的能力,但只要上升2度,成功率就下降到只剩6成。如果再不保育,鯝魚有一天就會成為台灣的歷史。

    在頭前溪流域,鯝魚每年4月到10月都能產卵,但隨溪水溫度上升,鯝魚爸媽們就須努力溯游回到上坪到五峰之間的低溫水域去準備繁殖。

    只是竹東上坪堰的攔水壩高達7.74公尺,鯝魚媽媽頂多只能跳高1米。北水局雖在上坪堰右岸興築魚道供溯游,但魚道遠離上坪溪主河槽,這讓聚集在攔水壩下方「消能池」、準備要溯游的魚群無法正確找到在堰體下方的魚道入口,最後只能猶如自殺般不斷朝排沙道跳、撞!

    而在上坪堰上方的魚道出口,其實就是上坪溪水往下游的入口,卻偏偏總是在豪雨過後淤積,無法正常通水,如此一來,魚道無水,加上魚找不到魚道,以致這個魚道完全喪失生態廊道功能。

    在魚道獲得改善前,曾晴賢決定率學生、助理摸黑護衛鯝魚媽媽,趁著魚兒在夜晚比較不會躲藏的特性,拋灑比較無害的細網目手投網抓魚,交給助理丈量記錄相關資料後,隨即請壩上的學生接駁把魚送回到上游的溪水去,順利完成牠們傳宗接代的重責大任。

    相關影音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曾晴賢(圖右站在消能池中撒網者)日前帶著學生和助理,摸黑在竹東上坪堰幫鯝魚媽媽越過高壩返回上游準備繁衍下一代。(記者黃美珠攝)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曾晴賢(圖右站在消能池中撒網者)日前帶著學生和助理,摸黑在竹東上坪堰幫鯝魚媽媽越過高壩返回上游準備繁衍下一代。(記者黃美珠攝)

    清大教授曾晴賢用細網目的手投網,捕捉等待溯游越過上坪堰攔水壩的鯝魚媽媽們,要幫牠們越過高壩、找到合適地點生寶寶。(記者黃美珠攝)

    清大教授曾晴賢用細網目的手投網,捕捉等待溯游越過上坪堰攔水壩的鯝魚媽媽們,要幫牠們越過高壩、找到合適地點生寶寶。(記者黃美珠攝)

    清大教授曾晴賢用細網目的手投網,捕捉等待溯游越過上坪堰攔水壩的鯝魚媽媽們,要幫牠們越過高壩、找到合適地點生寶寶。(記者黃美珠攝)

    清大教授曾晴賢用細網目的手投網,捕捉等待溯游越過上坪堰攔水壩的鯝魚媽媽們,要幫牠們越過高壩、找到合適地點生寶寶。(記者黃美珠攝)

    清大教授曾晴賢在夜色中親自下水網鯝魚。(記者黃美珠攝)

    清大教授曾晴賢在夜色中親自下水網鯝魚。(記者黃美珠攝)

    清大教授曾晴賢近日率領學生,總共花了2個晚上,在上坪攔河堰捕捉200條鯝魚,送牠們回水溫較低的上游準備產卵繁衍下一代。(曾晴賢提供)

    清大教授曾晴賢近日率領學生,總共花了2個晚上,在上坪攔河堰捕捉200條鯝魚,送牠們回水溫較低的上游準備產卵繁衍下一代。(曾晴賢提供)

    失去生態廊道功能的上坪攔河堰旁魚道。(曾晴賢提供)

    失去生態廊道功能的上坪攔河堰旁魚道。(曾晴賢提供)

    上坪攔河堰旁的魚道入口(圖左),遠離上坪堰的壩體下方,且偏離位於圖右處的主河槽,無法有效的讓魚類找到上溯路徑,已失去其原規劃的功能。(曾晴賢提供)

    上坪攔河堰旁的魚道入口(圖左),遠離上坪堰的壩體下方,且偏離位於圖右處的主河槽,無法有效的讓魚類找到上溯路徑,已失去其原規劃的功能。(曾晴賢提供)

    位於上坪堰攔水壩下方消能池的鯝魚媽媽,奮力一躍也難溯游過關。(曾晴賢提供)

    位於上坪堰攔水壩下方消能池的鯝魚媽媽,奮力一躍也難溯游過關。(曾晴賢提供)

    清大教授曾晴賢說,鯝魚是冷水性、1年多次產卵的魚類,成魚雖可適應攝氏20到25度的水溫,但要想繁殖成功必須回到水溫在攝氏15度以下的上游水域。(曾晴賢提供)

    清大教授曾晴賢說,鯝魚是冷水性、1年多次產卵的魚類,成魚雖可適應攝氏20到25度的水溫,但要想繁殖成功必須回到水溫在攝氏15度以下的上游水域。(曾晴賢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