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找回祖先記憶的味道! 馬太鞍阿美族人復育古來種旱稻

插秧前,吳連妹阿嬤有交代,插秧要的動作溫柔有愛,輕輕的把秧苗種下,才會好好長大。(記者花孟璟攝)

插秧前,吳連妹阿嬤有交代,插秧要的動作溫柔有愛,輕輕的把秧苗種下,才會好好長大。(記者花孟璟攝)

2019/03/27 17:18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因著部落年輕人的呼喚「希望把祖先留下的稻米品種種回來」,花蓮馬太鞍部落80歲吳連妹阿嬤從自家倉庫翻出一小包古來種旱稻,農委會花蓮農改場也拿出早年蒐集的10種旱稻品種,培育成秧苗,今天在部落農地插秧!促成計畫的ORIP工作室負責人黃啟瑞說,希望先從小規模試種開始,盼有一天人們造訪馬太鞍部落,可以一口氣吃到十幾種不同品種、口味的糯米飯,認識部落文化。

吳連妹阿嬤說,這種「有毛的米」叫做cilipeday,她小時候媽媽有種,煮好做成的hakhak(糯米飯)味道特別香,比黑糯米、falinono(糯米)更香,也可以打成麻糬、釀酒。吳連妹說,因為很想念這個味道,每年她都會種一點自己吃,「因為外面都找不到啦」。阿嬤說,3年前她生病沒辦法種,又怕穀子放太久會不發芽,留下1小包放冰箱冷藏,她聽到有年輕人願意種,「很高興」!

Orip工作室負責人黃啟瑞說,這幾年部落很多年輕人回來接老人家留下的田,他一直在想,過去大家一直在談「全民保種」,有沒有可能真的種出來?一些古老的稻種滋味是什麼?可能大家都忘了。他說,有一天遇到吳連妹阿嬤,聊到想要復育古來種的想法,阿嬤立刻拉著他「來我家」!阿嬤回家直接到穀倉拿出一小包米說,「這是留給你的」。「當時他嚇一大跳,怎麼會這麼巧?」黃啟瑞說,他感覺老人家也看到,有一些生活的、文化的東西正在流失,剛好他成了銜接點。

今天一大早,在馬太鞍撒巴勒奧(sapalugau)文化產業協會的聚會所旁的一小片田,已劃好插秧的格子,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送來的秧苗盤放在田邊,參與「阿美族古來種陸稻復育計劃」幫忙插秧的年輕人,或打赤腳或穿著插秧專用的雨鞋,大家都非常興奮;吳連妹阿嬤也來了,看著wawa們很努力,阿嬤直說「很感動」!

農委會花蓮區農改場秘書宣大平回憶,他早期前在農改場水稻股工作,2、30年前到花蓮山邊、海邊的原住民部落,從月眉、崙山、清水、南安各地,都能看到老人家在住家旁種一小片旱稻,都是祖先流傳下來的品系。他說,旱稻可在較缺水的山坡地、旱地直接播種,根系發達、可以鑽到土壤深處找水,葉片寬大、植株強健,特徵是稻穀上多半有黑色、白色或是紅色長長的「稻芒」,稻芒在陽光下搖曳,「就像秋天的芒花一樣美」,但分蘗差產量少,1公頃僅約2000公斤,只在特殊活動如祭典、結婚宴客會拿出來。

宣大平說,當時農政單位已有蒐集保種的想法,當時著眼點是因應全球暖化、氣候變遷,這些較為原始的旱稻種,本身就是生物多樣性的一部分,可能有抗逆境、抗病蟲害或特殊機能性的基因,保存下來作為基因庫,將來有需要就能應用。

宣大平觀察,這些「有毛的米」隨著老一輩凋零,年輕人改採機械化耕種,稻芒在收割時會卡住機械,成了不受歡迎的性狀,族人因此改種好管理的商業品種,比如台梗16號、台梗9號等,好收穫、產量高,又不像旱稻高莖容易倒伏。他說,結果古老的品種愈來愈少人種,隨著時間過去,部落竟也慢慢找不到了。

他說,花蓮農改場蒐集了200多種古來種旱稻,這些年他發現,如果它們只留在研究單位,形同死去的品種,剛好黃啟瑞來找他,相當積極的促成,也有部落年輕人願意種,因此啟動了復育計畫。這次農改場精心挑選了適合一期稻作、感光性低的10個品種,加上吳連妹阿嬤保存的品種共有11種,分別培育11種秧苗各100株,先從少量種植開始,為將來擴大栽培做準備!

參與插秧的馬太鞍部落族人黃俊龍說,能夠恢復種植部落古老的稻種,感覺特別不一樣,除了自用,未來也希望結合觀光體驗、拿來做麵包、貝果進行推廣。

黃啟瑞也說,復育的古來種旱稻其實在部落裡有它的文化脈絡、也有自己的名字,所以,部落的大哥們也都很期待可以好好種出來,一期先小面積栽培,二期開始擴大面積,希望把古來種旱稻找回來。

相關影音

80歲的吳連妹阿嬤坐在田邊看年輕人插秧很是欣慰,她說,這個「有毛的糯米」叫做Cilipeday,比普通的糯米更香更好吃。(記者花孟璟攝)

80歲的吳連妹阿嬤坐在田邊看年輕人插秧很是欣慰,她說,這個「有毛的糯米」叫做Cilipeday,比普通的糯米更香更好吃。(記者花孟璟攝)

花蓮農改場歷年來蒐集200多種古早旱稻品種,今年一期稻作釋出,回到馬太鞍部落栽種。(記者花孟璟攝)

花蓮農改場歷年來蒐集200多種古早旱稻品種,今年一期稻作釋出,回到馬太鞍部落栽種。(記者花孟璟攝)

在馬太鞍部落撒巴勒奧協會聚會所旁有一小塊田地,年輕人一起插秧許久未見的古來種旱稻。(記者花孟璟攝)

在馬太鞍部落撒巴勒奧協會聚會所旁有一小塊田地,年輕人一起插秧許久未見的古來種旱稻。(記者花孟璟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