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德章紀念公園公共藝術「迎風」惹議 文化局有話說
湯德章紀念公園公共藝術「迎風」。(記者洪瑞琴攝)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湯德章紀念公園(大正公園古蹟)公共藝術「迎風」,遭文化界質疑評選過程缺乏公民參與機制,而且該原作早已有私人典藏,失去圓環重要地標唯一獨特性,公共藝術意義減分。對此,文化局回應表示,全案經南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過程與國內及全市其他公共藝術設置方式均相同,斷無疑義。
文化局指出,該作品之所以獲得專家學者認同,主要在於作品展現柔軟度與包容力,並且有助於減除城市重要空間的政治爭議色彩。「迎風」創作靈感,係藝術家有感於友人於遭逢困境時依然溫暖堅毅,猶如在黑夜中破風前進的冰上精靈舞者,不畏刺骨寒風、依舊曳曳生姿,高度符合公共藝術所欲展現的精神,也期盼藉由逆風中依然昂首闊步、堅毅勇敢向前的形象,能展現台南的打拚精神以及文化首都的高度。
文化局表示,雖然國內公共藝術設置依法僅需專家學者審議,但為了對此案空間的高度重視,藝術家莊靜雯與執行小組在設置過程中多次場勘,討論肢體細節調整與視覺修正,且按當今國際藝術市場原則及其他知名藝術家往例,藝術家為其同一雕刻作品進行有限量翻作,屬藝術家的正當權利,因此包括藏家及私人空間收藏有小號作品,既無損該公共藝術設置精神,更不與公共藝術相關法令相違。
文化局表示,回顧大正公園(亦稱民生綠園)歷代塑像的設立史,過去的政權統治者,莫不企圖在此地高豎雕像,以宣揚其統治威權,然而這些象徵的背後,卻各自背負著台灣不同歷史時期各個族群的傷痛,相信能以「迎風」輻輳都會之心,讓政治退場、用文化領航,用最優雅身影,傳達台南的勇往無懼,如同台南人對這塊土地的熱愛及堅持。
據了解,該件作品原名「逆境之風」,目前已知包括南美館典藏、私人收藏共有8件「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