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季節性水中溶氧量致魚群暴斃 專家︰有解
清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曾晴賢說,除了儀器的監控,民眾也可以多給環境一些關心,只要看到如圖魚群浮頭,其實就意味著水中的溶氧量不足了,大家可以自主通報,幫忙水族解圍。(記者黃美珠攝)
[記者黃美珠/竹縣報導]枯水期一到,溪流因水中溶氧量降低導致魚群暴斃的事件無解嗎?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曾晴賢說,有!除了溪流整治時可採更友善水族生物的工法,現在也有預警系統,只要在好發水域設點監控,一旦溶氧量偏低就發報警訊給有關單位,再透過噴水車噴水,或緊急加入過氧化氫增氧,就有機會挽救。
曾晴賢說,這樣的一套警訊設備,除了檢測水中的溶氧量,也能監測導電度、PH值等基本水質變化,包含電源、網路預警傳送等在內每套不用10萬元就可以辦到,這對水中魚群生命權的保護、政府環境保護形象的維持,其實CP值很高。
新竹縣政府環保局局長黃士漢說,他們初步調查,境內容易發生水中溶氧量降低的溪、圳,有的上游有截水灌溉問題。
就以竹北豆子埔溪為例,農田水利會平時會在其上游截水灌溉,2期稻作後又關閉水以閘門修繕圳路,這都會導致下游缺水、或水流因水量太少難於流動,相對就更容易發生魚群因水中溶氧量不夠而集體死亡的狀況。該局願意嘗試擇點建置前述預警系統,看能否有效減少發生次數。
但是黃士漢也直言,這套預警系統建置後,後續管理的問題,也就是收到預警通報後,該由哪個單位接手去搶救?以及有哪些搶救對策可以施展?還需跨單位各方集思廣益研究。
曾晴賢說,發生水中溶氧量降低的原因有很多種,除了單純天候變化,有的是溪流上游被截走水源,有的其實就是出現污染等。
一般溪魚如苦花,因為生長在山區,需要較高的溶氧量,其他常見的吳郭魚、鯽魚、鯉魚,通常只要2到3個PPM的溶氧量就能存活。
他說,要保障水族的生命存續,除了靠前述科學儀器監控,有些生態工法已可以辦到。例如多在溪流兩岸種樹,可以避免太強的日照讓水溫升高,導致水中溶氧量下降。
至於溪流上游的固床工等截水設施,也可以配套使之水流可以繼續往下且形成跌水,這樣有助增加水中的溶氧量。
至於鄉親朋友們也可以發起成立河川救護隊之類的組織,用「救生」觀念,多多觀察水中魚群的動靜,別說是發現污染立刻通報護溪,就是看到有魚群集體浮頭、張口,代表水中溶氧量已經不夠,也能警覺自主通報相關單位處理,這樣就能避免魚群暴斃一再出現,比「放生」做的功德還要大。
清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曾晴賢說,除了花錢設儀器監控水質的變化,在河岸兩邊多種樹遮蔭,避免過多的日曬水溫上升,也是一種有效避免水中溶氧量下降的生態工法。(記者黃美珠攝)
清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曾晴賢(左2)鼓勵民眾多給環境一些關心和警覺,就能避免很多環保問題一再發生。(資料照,記者黃美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