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指定重要民俗口湖牽水狀19日登場 今天先糊水狀
雲林縣長李進勇和中、日兩地學者體驗糊水狀。(記者廖淑玲攝)
〔記者廖淑玲/雲林報導〕國家指定為重要民俗的口湖牽水狀19日將登場追思先人,今年雲林縣府結合台日交流探討環境變遷,指導兩地民眾從過往記憶學會面對災難,讓此一民俗活動更具現代意義。
1845年農曆6月7日、8日,雲林縣口湖沿海地區受到颱風和連日暴雨侵襲,造成7000多名村民罹難,當時清道光皇帝悲憐敕封「萬善同歸」,災後又爆發瘟疫,前後1萬多人罹難。
當時一名叫陳英雄的村民聽聞哭泣求救聲看見8名孩童站在木櫃上,奮不顧身搭救,不料水勢過猛,不幸與8童同溺斃,後人感念其英勇事蹟將他塑為9頭18手的戰水英雄,以身背8童神像供奉祭祀。
此後每逢農曆6月7日、8日,口湖地區家家戶戶將水狀排放在公路旁,舉辦排狀、牽狀、挑飯擔、放水燈等活動追思先人,並在金湖萬善爺廟、下寮仔萬善爺廟、蚶仔寮下湖港萬善祠等地舉辦祭祀儀式,形成牽水狀民俗。
雲林縣府今年並邀請日本東北大學教授金菱清、台北藝術大學教授林承緯觀察、紀錄牽水狀及日本311地震災後研究,台日交流探討如何面對重大災難。
雲林縣長李進勇今天也與地方各界及金湖國小學童為今年口湖牽水狀揭開序幕、一起糊「水狀」,說明19、20日分別將辦理超渡科儀、放水燈及牽水狀,還有挑飯擔祭祖、夜間萬人塚點燈,是台灣最大型及獨有的重要水難祭祀,顯現悲憫祈福求安的文化精神。
雲林縣府文化處長林孟儀也以今年新增一場台、日民俗及災難研究交流座談會,由研究日本災難記憶及災後民俗研究的教授金菱清,分享近來年來在台觀察及蒐集口湖牽水狀,並以「如何面對災害」主題,追念、祭祀這段歷史記憶災害並引以為戒。
學生們體驗糊水狀。(記者廖淑玲攝)
雲林縣長李進勇為國家指定重要民俗口湖牽水狀即將登場邀民眾來參與。(記者廖淑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