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提議消防隊抽水助烏石港遺址解旱 蘭博搖頭
因旱象持續,宜蘭縣蘭陽博物館前的舊烏石港遺址的水位見底,館方請專家研議解決之道,最後決定將遺址當作環教的一環,讓遊客體認大自然氣候的變遷。(蘭陽博物館提供)
〔記者張議晨/宜蘭報導〕宜蘭縣蘭陽博物館前的舊烏石港遺址,今年因雨水不足,水位見底,成為開館9年來最「旱」,有縣議員提議請消防隊協助補水,但館方認為,要大範圍注水恐有困難,因乾旱是大自然現象,考慮將舊烏石港轉為環教場,讓遊客體認自然氣候,「化危機為轉機」。
蘭博前方的舊烏石港遺址,是宜蘭縣列管的文化景觀,溼地生態豐富,水域面積逾11公頃,但受今年雨水短少,原本水深超過1公尺的遺址,水位逐日下探,僅剩東側有水,靠蘭博一側則多處見底,土塊龜裂令遊客憂心。
上週蘭博館方陸續邀請相關單位前往會勘,研商用鑿井、引溪水、海水等方式增加水源,今還有縣議員提議,不妨研商請消防隊員協助抽水,不要讓烏石港舊址變成乾池。館長陳碧琳解釋,舊烏石港遺址水域面積大,請消防隊抽水恐有困難。
他說,蘭博下方為堅硬岩盤,鑿井工程艱鉅,井水對水域達11公頃的遺址而言,也顯得「杯水車薪」,引海水則怕破壞濕地淡水環境,周邊野溪也缺水。
陳璧琳坦言,目前討論的解決方法,暫無法解決烏石港遺址缺水狀況,僅能被動等待降雨,不過,因舊烏石港遺址有溼地跟滯洪池功能,有學者建議將遺址當作環教場所,考慮把蘭博的「危機」化作「轉機」,將烏石港遺址當成教育的一環,凸顯氣候變遷的問題。
宜蘭縣蘭陽博物館前的舊烏石港遺址,因旱象持續,水位見底。(蘭陽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