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地毯式搜索布農族人百年前舊社 81處家屋、工寮遺構現蹤

布農族人重現家屋地景。(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布農族人重現家屋地景。(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2018/05/26 13:18

[記者王峻祺/花蓮報導]花蓮縣卓溪鄉拉庫拉溪流域,百年前曾是東部布農族人狩獵游耕的祖居地,400餘平方公里內,共有12個社,日治時期族人因被迫遷到海岸山脈西側後,舊社頹圮,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經1年調查、地毯式搜索佳心舊社區域後,終於找到81處家屋及工寮遺構,將重現布農族人昔日山居生活地景。

花蓮縣文化局向文化部爭取3200萬元經費,辦理「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計畫」3年期計畫,以布農族人為主體,加入人類學、考古學、建築學等專業領域學者,進行流域內舊社群系統性調查與佳心舊社地景修復工作。

中研院史語所團隊接下「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佳心舊社調查研究暨GIS故事地圖建置計畫」後,偕同卓溪鄉布農族後裔進行拉庫拉庫溪流域下游的佳心舊社區域系統性調查,以徒步方式、地毯式搜索廣達百公頃的佳心舊社區域。

研究團隊歷經1年調查,分別以GPS標定位置,輔以影像、文字詳加記錄布農族先人所建立的石砌遺構,一共記錄到81處家屋及工寮遺構、19處工作平台及658筆耕地遺構叢集等,證明這片山林遺跡過去確為布農族人的生活場域。

在田野調查中,中研院史語所團隊更與舊社後裔相互配合,並密集訪問地方耆老,加強考古學研究成果在地觀點的詮釋,並引進空載光達雷射掃描技術,建立光達圖資,還以GIS故事地圖概念,轉化為具有故事性的空間敘事。

花蓮縣文化局長陳淑美說,無論是區域系統調查、空載光達技術的引用,在國內考古學研究中,都是相當新穎且具突破性的作法,計畫成果除推進考古科學對於舊社研究的進程,也清晰呈現百年前佳心舊社的聚落空間分布及土地利用智慧。

她說,歷經團隊研究發現,未來包括傳統家屋、小米耕地、部落道路等,也都希望能繼續重現世人眼前,闢建一條協同當代布農族人認識舊社、心靈貼近祖居地的路徑。

拉庫拉庫溪流域百年前曾有大分、馬西桑、太魯納斯等12個社,1934年至1936年間,布農族人被迫遷移海岸山脈西側,造成舊社群落逐漸荒蕪,隱沒在山林樹海間,佳心舊社族人也遷居卓溪鄉卓清村,由於時間久遠仍存留家屋記憶的耆老不多,僅能搭配考古學調查,找回百年前布農族人的山居生活地景及生存智慧。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經1年調查、地毯式搜索佳心舊社區域後,發現百年前布農族人的家屋遺構。(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經1年調查、地毯式搜索佳心舊社區域後,發現百年前布農族人的家屋遺構。(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中研院史語所團隊分別以GPS標定位置,輔以影像、文字詳加記錄花蓮布農族先人在拉庫拉溪流域佳心舊社區域所建立的石砌遺構。(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中研院史語所團隊分別以GPS標定位置,輔以影像、文字詳加記錄花蓮布農族先人在拉庫拉溪流域佳心舊社區域所建立的石砌遺構。(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布農族人傳統石板屋模型。(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布農族人傳統石板屋模型。(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花蓮布農族人打造傳統石板屋,重現過去先人的生活智慧。(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花蓮布農族人打造傳統石板屋,重現過去先人的生活智慧。(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