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內灣水質改善 抽水工法增加循環 降低衝擊
高密度的箱網養殖,疑似馬公內海灣汙染原因之一。(記者劉禹慶攝)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平靜無波的馬公內海灣,近年來因箱網養殖遊憩平台及牡蠣養殖等觀光產業大規模發展,加上單一潮口流速較差,無法自淨,出現底泥沉積及水質優養化等問題;環保署邀集專家學者及產業代表開會協調,決議以抽水工法進行改善。
近年來澎湖大力推動觀光產業,由澎南青灣、井垵延伸至菜園、前寮等馬公內海灣,成為箱網養殖、遊憩平台及牡蠣養殖密集區,但因內灣海域地形特殊,僅有單一潮口,所以流速較弱且水體交換率較差,面對內陸排放或海上遊憩廢水、養殖飼料、生物殘骸及排泄物等,出現底泥沉積及水質優養化等問題。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針對此議題,邀集國立成功大學、澎湖縣政府遊遊處、農漁局,澎湖縣議會,立法委員楊曜、馬公內灣所屬里長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海上平台業者及牡蠣養殖戶代表等共計32人,參與討論並評估有效改善馬公內灣海域環境現況,讓澎湖海域生態能永續經營。
由於內灣海域污染,除了陸、海域污染排放至內灣外,另外馬公內灣的特殊地理環境導致內灣海域自淨能力不足,因此會中決議透過以抽水工法改善內灣水質環境,除了能有效增加水循環、局部改善水質,降低環境衝繫,且對內灣養殖環境與水域靜穩衝擊較小,期待馬公內灣海域能持續保有良好的海洋環境品質,進而達到永續經營。
馬公內海灣也有牡蠣專業養殖區,海水自律不佳也是汙染原因之一。(記者劉禹慶攝)
澎湖觀光發展迅速,海上平台船數量增加也帶來汙染。(記者劉禹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