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個血管疾病標靶藥物 中研院研發大突破
中研院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全球第一個血管疾病標靶藥物系統。(記者林惠琴攝)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糖尿病患者與高血壓、高膽固醇族群經常因為血管阻塞造成下肢缺血,導致無法行走、傷口癒合不良,粗估國內每天約2萬人面臨截肢風險,過去相關治療藥物僅約1%能抵達患部,療效不彰,但中研院研發出新型標靶藥物輸送系統,經動物實驗已證實可以提高送藥精準性,成功增加血流量,堪稱是全球第一個血管疾病標靶藥物系統。
人體心血管組織再生不易,即使利用藥物或細胞治療,也無法專一、持續將藥物注射至治療部位。
不過,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謝清河、羅博倫研究團隊,歷經4年的時間研發與實驗,成功開發「具導航能力且可重複投遞之新型標靶藥物輸送系統」,首先將抗聚乙二醇抗體與水凝膠注入後到受損組織,形成一個含有抗體的網狀物,可發揮磁鐵般的作用,將經過的藥物吸引到患部,也就是建立「標靶」,其次注入一種名為IGF-1的生長因子,可以減少壞死速度,接著再注入一種名為G-CSF的生長因子,可以促進細胞修復與再生。
目前經過老鼠實驗後,已證實於一個月的療程結束使下肢血液增加40%,進一步大型動物蘭嶼豬實驗,也同樣證實可以提升血液量。
謝清河強調,估計最樂觀的狀態下,可於2、3年內進入人體實驗,因為該實驗所用藥物都已是臨床藥物,較無問題,目前只是缺乏第一階段所需的臨床等級抗體,預定除了可嘉惠心血管疾病患者,應用在像是心肌梗塞外,還有機會用於癌症,將會申請全球專利。
該項研究成果已於美東時間11月16日刊登於國際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
相關影音(中研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