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族人難忘回憶 「不能走的吊橋」盼重生
這座「不能走的吊橋」因承載了許多部落族人的難忘回憶,口社部落發展協會於是爭取經費,重整吊橋腹地,期盼更多族人、遊客一起來回味吊橋。(記者邱芷柔攝)
〔記者邱芷柔/屏東報導〕觀光熱潮不退的山川琉璃吊橋,因風災造成安全疑慮得以重建,但同樣位於三地門鄉內的口社吊橋,就沒那麼幸運,不僅殘破不堪無法通行,還成了人跡罕至的空間,這座「不能走的吊橋」因承載了許多部落族人的難忘回憶,口社部落發展協會於是向三地門鄉公所與營建署爭取了180萬經費,進行吊橋腹地景觀整治,預計春節前就能完工。
「村裡超過40歲的人,都是走這條橋上學的!」口社部落發展協會理事長潘清源說,口社居民依著莎卡蘭溪生活,吊橋跨越溪流,是村民上學、通往行政區的重要聯外道路,這座在日治時期建造的吊橋,還曾經斷過一次,民國84年重建後,幾經風災摧殘,吊橋橋面剝落無法通行,幾乎沒有人再靠近。
部落匠師徐仁賢說,近年部落居民努力護溪、推動生態旅遊,社區甚至還制定了莎卡蘭溪保育與管理辦法,讓村裡的魚群、角鴞等生態格外豐富,但經歷海棠、莫拉克、凡那比等風災重創,部落河床面目全非,「莎卡蘭溪生態旅遊」這條部落觀光明日之星也因此沒落。
徐仁賢說,村民看見近日掀起的吊橋觀光熱潮,於是開始思考怎樣重造部落觀光,既然口社村沒有經費支援吊橋重建,他們只好從旁做起,由村民組成營造團隊,包括盛開的萬壽菊、模擬石板屋及原生種雜糧植物等,希望將吊橋腹地打造成生態教室,透過美化吊橋周遭,吸引族人、遊客一起來回味這座吊橋。
潘清源說,保留吊橋的原始樣貌,就是希望用最自然的景觀與生態,取代人聲喧囂與焦煙四起的烤肉味道,他們自詡成為「有內容的部落」,未來讓部落的孩子、外地的遊客可以在這裡探索體驗,學習對大自然的尊重與關愛。
口社吊橋跨越溪流,是村民上學、通往行政區的重要聯外道路,幾經風災摧殘,吊橋橋面剝落無法通行,幾乎沒有人再靠近。(記者邱芷柔攝)
居民們組成營造團隊,計畫將吊橋腹地打造成生態教室,預計農曆春節前就能完工。(記者邱芷柔攝)
口社吊橋苦無經費重建,居民於是組成營造團隊,從吊橋腹地重整做起。(記者邱芷柔攝)
口社吊橋的吊橋墩座為傳統的石板屋建築。(記者邱芷柔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