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物價資訊看板 更新速度從2週改為每週
國發會今年3月上線的物價資訊看板平台現在改為每週更新,但對民眾來說,實用價值仍不高。(圖擷自物價資訊看板平台)
〔記者陳梅英/台北報導〕國發會今年3月上線的物價資訊看板平台,曾遭挨批不即時,為此,國發會近期進行物價資訊平台改版,從每兩週更新一次改為每週更新,並新增歷史資料,提供民眾下載,只是對民眾而言,最想知道的還是哪裡可以買到便宜的商品,國發會表示,考量有廣告或圖利廠商之嫌,目前並無揭露的打算。
國發會所建立的物價資訊看板平台最初提供8大類60項商品價格,目前已擴增為10大類90項商品價格。該平台上的商品價格資訊,是直接由財政部電子發票取自大量販賣場、便利超商的實際零售價格資訊,分成食品、肉類、水產品、蔬菜、水果、飲料、日常用品、南北貨等八大類,同時該平台也將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油、電、瓦斯與水價等資訊整合進去,方便民眾查詢。
原本所公布的區間價格,是國發會以零售端售出最多價格的「眾數」為基準,自行加、減20%的結果,因遭外界質疑此非「真實」售價,而是「推估」售價,新改版的物價資訊看板平台對揭露也做了調整。
國發會官員表示,目前平台上所揭露的商品最高價是財政部電子發票實際成交的最高價,最低價則考量店家有買一送一與加價購等促銷活動,這些低於眾數30%的價格都視為極端值予以去除。
此外,新改版的平台也回溯至今年初的歷史價格資料,以開放資料(Open Data)格式,提供民眾下載分析及加值運用。
對於研究單位或是對物價走勢有興趣的民眾,該平台作為一個資料庫使用確實方便許多,但對一般民眾而言,頂多是透過該平台知道最近買進的豬肉或是青果是否偏貴,或是進行大宗物資採購時,心裡有個底,究竟目前市場上行情如何,除此之外,該物價資訊平台實用性不大,還不如親自到市場貨比三家或是收集大賣場DM來得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