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罕見隱沒帶地震 百餘年一次
在兩個板塊接壤處,一個板塊向另一板塊下方俯衝時,就形成「隱沒作用(subduction)」。 台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及歐亞板塊間,菲律賓海板塊不斷地朝西北方向移動,在台灣的東北方、沿著琉球海溝俯衝到歐亞板塊之下,形成一道向西北傾斜的「隱沒帶(subduction zone)」。在台灣南方,歐亞板塊則向東隱沒到菲律賓海板塊之下。 531的地震則屬於東北方隱沒帶內部型地震。
能量還沒釋放完…還有可能發生規模8的地震
〔記者甘芝萁/台北報導〕台灣東北部海域昨天發生芮氏規模七.二地震,幸好深度夠深,最大震度僅四級。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李錫堤表示,該處百年前也發生過規模差不多的地震,現在週期差不多到了,目前正處於隱沒帶內部型地震活躍期,能量還沒釋放完,有可能發生規模八的地震。
現正處於隱沒帶內部型地震活躍期
李錫堤指出,一九○九年台北發生規模七.三地震,深度八十公里,接著一九一○年基隆東方外海二百公里深處發生規模八.一地震,此兩個地震都屬隱沒帶內部型地震,也就是發生在板塊內部。
隱沒帶的地震除內部型地震外,還有界面型地震,也就是發生在距離地表較近的地震,通常可在地表上觀測到海溝,一九二○年在花蓮外海發生規模八.一的淺地震,就屬隱沒帶界面型地震。
李錫堤說,昨天這起地震規模七.二,屬隱沒帶內部型地震,相較於一九○九、一九一○年二起隱沒帶內部型地震所釋放出的能量還少得多,因此預估未來該區還是很有可能發生規模八的地震。五三一地震意味,台灣本世紀地震活躍期已走到了隱沒帶內部型地震,而這個活躍期還在持續中,內部型地震能量還沒釋放完。
此外,李錫堤表示,隱沒帶內部型地震活躍期結束後,緊接著就是隱沒帶界面型地震,根據上次經驗兩者差距約十年左右,大家必須提高防震警覺,做好防震安全措施。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也說,台灣東北角一帶及外海本就數地震頻繁地帶,對於地震防災知識應時時刻刻提高警覺,昨天這起地震到底是主震或前震?目前都很難斷定。他舉例,過去日本三一一地震發生前夕,三月九日及三月十日也發生了規模七.二和六.○的地震,原本學者也認為這二起地震就是主震,後續餘震並不會太大,但三一一還是發生了規模九.○地震,因此學者又改口這兩起地震是三一一地震的前震,昨天這起地震發生台灣只是「運氣比較好」,但不應輕忽後續地震發生的可能性。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