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一哥 台灣鼠輩趣事多
白面鼯鼠。(圖由讀者林青峰、賴卓彥、張育誠及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依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調查分類,台灣陸生哺乳動物有八目廿科八十種,鼠是「囓齒目」動物,台灣有鼠、松鼠兩科共十九種,也有人將鼠科的高山田鼠、黑腹絨鼠改列在倉鼠科。
多年前在花蓮發現外來種鼠科「緬甸小鼠」,移入來源不明,卻已適應環境且繁衍為當地穩定的鼠族群之一,是否算進台灣鼠類,學界尚無定論,若是,台灣就有廿種鼠,佔本土陸生哺乳動物的四分之一,勢力不容小覷。
台灣還有「錢鼠」,本名臭鼩,或稱家鼩,是食蟲目尖鼠科動物,並非囓齒目的老鼠,牠尖而急促「吱、吱、吱」的叫聲酷似「錢」的台語發音,或像銅幣掉在地上的聲音,也有人說牠吻端尖長可掛銅錢才稱錢鼠。
一般認定有害人群、居家、農作,甚至會傳染疾病的老鼠有溝鼠、鬼鼠、小黃腹鼠等八種,換個立場來看,人類對含老鼠在內的動植物競爭棲地,是鼠害人?或人害鼠?值得商榷。
松鼠最愛國 不啃台灣杉
林務局討厭松鼠科動物,因為牠們會剝皮、啃食保育的及造林的樹種,從日本引進台灣栽種的柳杉就飽受肆虐,原生的台灣杉比較沒有這個問題。
有人笑說,松鼠不啃台灣杉而吃柳杉,是愛台灣、愛國的緣故,但相關研究指出,台灣杉的葉尖硬刺人,柳杉的葉柔軟而不刺人,小動物也懂得「柿子挑軟的吃」,此外,柳杉樹脂的味道、化學成分比台灣杉更能吸引松鼠。
台灣松鼠科動物含「白面鼯鼠、大赤鼯鼠、台灣小鼯鼠、赤腹松鼠、條紋松鼠、長吻松鼠」六種,前三種通稱「飛鼠」,卻不像鳥真的會飛,而靠前、後肢之間的「飛膜」在森林裡滑翔移動;白面鼯鼠是台灣特有種,滿臉白毛而得名,大赤鼯鼠是我國體型最大的飛鼠,小鼯鼠則體型最小,數量也少。
飛鼠拚觀光 竹崎鄉之寶
過去原住民、漢人會打飛鼠為食,據說原住民還有生吃飛鼠腸道的傳統,是因相信素食主義的飛鼠的腸道有類似草藥的治病效用,獵捕威脅飛鼠永續存在;所幸近年生態保育觀念抬頭,嘉義縣竹崎鄉光華村有居民「棄獵為保」,當地白面鼯鼠數量逐漸恢復,化為生態觀光資源。
鬼鼠體格壯 大如一隻貓
條紋松鼠身上有數條黑褐色縱帶,警戒心強,慣於獨來獨往,坐在樹枝上鼓起身體時像顆南瓜,贏得「金瓜鼠」封號; 長吻松鼠的吻部較長,腹部橙黃色是顯著特徵;赤腹松鼠顧名思義可知腹部棕紅色,從平地公園至高山森林都有其身影,是分佈範圍最廣的松鼠。
台灣鼠科動物以原產印度、荷蘭人引進的「鬼鼠」體型最大,成鼠的頭含軀幹可達二、三十公分,若加上粗長的尾部,從頭至尾可逾五十公分,平均體重六百公克,體格碩大、四肢強壯,不輸小型犬或家貓。
鬼鼠肉鮮嫩 遇敵會反擊
鬼鼠性情凶猛,遇天敵或干擾會「嘶、嘶」作響嚇阻對方,常在蔗田、甘藷田的底下挖穴居住,台糖各大糖廠出動甘蔗採收機收成時,震動田地迫使鬼鼠驚慌竄逃,工人趁機持網具圍捕,經快炒、三杯等烹飪處理,肉質鮮嫩是下酒野味。
巢鼠品味奇 築空中樓閣
「巢鼠」的頭含軀幹約五至七公分,體重約五至十公克,是台灣體型最小的老鼠,特別的是,牠會拉幾片芒草或高莖作物的葉子,在離地一公尺左右的半空中結巢而居,堪稱「空中樓閣」,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指北投面天山區的巢鼠數量多。
高處不勝寒 照樣有鼠跡
「台灣森鼠、刺鼠、高山白腹鼠、高山田鼠」都是台灣特有種老鼠,都棲息在海拔二、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可能是冰河時期從歐亞大陸播遷而來,山區氣候寒涼與溫帶環境相似,適合他們生存的緣故。
多數動物的雌、雄交配後各自離去,未來育雛工作由雌獸承擔,高山田鼠至少在一個繁殖期內,是一夫一妻制、共同育幼的實踐者,全球暖化使高山溫帶界線上移,衝擊族群質與量;森鼠是中、高海拔山區優勢鼠種,高山白腹鼠則是台灣肚子最白的老鼠,且與刺鼠並列台灣最會爬樹的老鼠。
刺鼠有剛毛 洋名國姓爺
刺鼠最大特徵是體背有細針似的剛毛,公元一八六○年代,英國人斯文豪氏以「國姓爺」鄭成功的台語發音,當刺鼠拉丁化「coxingi」種名,又稱「國姓鼠」,惟文獻上沒有記載原因。
多數老鼠的腹部呈白、灰或灰白色,黑腹絨鼠卻是台灣少見毛色全黑的老鼠,天鵝絨般細密柔軟的長毛幫助禦寒,別稱「天鵝絨鼠」,有人譽為台灣長相最可愛的老鼠。
食物鏈供給 維生態平衡
鼠在大自然的地位相當重要,扮演食物鏈上層消費者的供給者,是大冠鷲、黃喉貂、黃鼠狼、蛇等飛禽猛獸的珍饈,這些上層生物的食物不虞匱乏,族群就會穩定,整體生態系隨之平衡。樹木繁衍。
鬼鼠性情凶猛,發出嘶聲退敵。(圖由讀者林青峰、賴卓彥、張育誠及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