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五全部MIT 開啟航太產業新頁/片狀CMOS感測器 全球首創新技術
福衛5號的模擬示意圖。(國研院提供)
〔記者吳柏緯、黃以敬、黃邦平/台北報導〕福衛五號搭載的核心技術「光學遙測酬載」完全Made In Taiwan,引起關注,其中感光元件是由台灣開發的CMOS感測器,不但領先世界,裝載在衛星上更是世界第一例。預計福衛五號升空一週後,將可傳回全球首張利用CMOS感測器拍攝的照片。
太空產業產值估百億起跳
太空中心主任張桂祥當初在規劃福衛五號時,遙測儀器中的光學感測器,原本打算向國外購買國際習慣使用的CCD影像感測器,不過由於這類精密儀器太過敏感,找不到賣家,因此一度陷入瓶頸。但也因為這個困境,促成太空中心思考利用台灣成熟的半導體科技開發CMOS感測器,作為光學遙測酬載中的核心技術。
張桂祥透露,當時太空中心為執行福衛五號的計畫,民國九十八年開始整合產官學的能量,投入設計衛星的複合材料。不過掌握CMOS技術的微像科技,一開始並未點頭,但經過他不斷動之以情、說之以理的遊說後,終於得到首肯。
張桂祥指出,協助開發CMOS感測器的微像科技,已成功接到來自印度的訂單,未來台灣若成順利打造出太空產業,產值實在難以估算,至少會是百億起跳。
電離層探測儀器競爭力強
張桂祥表示,福衛五號也搭載中央大學成功打造的電離層探測儀器,解析度可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產品競爭。電離層探測可了解電離層有無異常,並進行太空天氣預報,因為太空天氣如果有不正常,會影響地球上GPS的定位,對通訊也有影響。
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中心主任張中白強調,福五最重要的是代表台灣在衛星製造的「自主性」、「創新性」,證實台灣有能力設計並製造一顆完整的衛星,觀測設備更有台灣獨創的新技術;另一意義則是這顆衛星可針對台灣提高「到訪率」,對台灣的觀測將更直接且綿密。
自主、創新 提高台灣到訪率
「航太科技一定要真的飛上天,人家才會相信你的技術。」中央大學太空所副教授趙吉光強調,過去福衛一號到三號都是發包給國外,再運回台灣整合測試,福衛五號基本上元件、次系統都是台灣製造,連最主要的光學遙測酬載,都是太空中心整合國內技術開發完成驗證,可說是台灣發展航太產業的里程碑。
張中白指出,衛星遙測的感測器,國外大多採用「條狀」線形感光掃描,可能造成色差及解析度下降等缺失,但我國研發出「片狀」CMOS感測器,是單眼相機CMOS感光元件的三倍大,為全球首見,充分彰顯台灣可以有創新獨特的太空技術研發。
張中白也指出,未來福五的軌道設計會增加對台灣的到訪率,預計每兩天甚或每一天就可繞過台灣上空進行觀測,圖像訊息未來可更提升我國民生、氣象觀測、防災等功能。
微衛星福衛七號明年升空
福衛五號升空,有助台灣製造、 研發太空產品推廣到全球市場。趙吉光指出,目前國際潮流轉向發展體積更小的衛星,在自製福衛五號成功後,太空中心也已向行政院提出微衛星相關發展計畫,要讓台灣太空產業越來越蓬勃。
趙吉光表示,台灣下一顆升空的就將是有十二顆小衛星與一顆主衛星的「福衛七號」,預計明年升空,為台灣再添一顆氣象衛星。
我國發射衛星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