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未來「碳中和」省思

2020/12/19 11:02

王灝認為,解決台積電用電問題的答案,就是離岸風電,政府應該大大鼓勵離岸風電開發。(資料照)

王灝(科技產業):

我是台灣人,我驕傲,

今年以來,隨著台灣在抗疫上斐然成績,受到國際的矚目,台灣在國際的能見度,驟然上升,也讓國人在國家認同感上,對台灣的認同大幅提高,可喜可賀。所以朝野之間,也對華航機身上的台灣標誌,有熱烈的討論,如何與對岸做區隔,讓「台灣」在國際上被看見,而不是「中國」。讓我們身為台灣人,對外國友人可以大聲地說,我是台灣人,而不會讓對方理解為「是泰國哦」,還要解釋半天的困擾。

當然,長期在國際上被孤立,不是完全沒有好處的,畢竟被孤立的台灣不必去簽署國際上氣候變遷的巴黎協定,所以在國際間的減碳壓力,在台灣可以說全然無感,不論是政府或是社會乃至輿論,減碳或甚至零排碳的議題,都事不關己地被泛泛討論著。

可是隨著台灣這一波抗疫的亮麗表現,以及中美貿易的衝突,中國在國際霸淩的態度,在在讓台灣在國際上有突破孤立的可能性,其他國際盟友,也不斷地想要伸出援手。隨著國際能見度的提高,以及台灣想要突圍,相應而來的也是責任的提高,這就是為什麼日本,韓國要提出在2050年之前達到碳中和的原因,基於他們在國際上的地位,讓他們意識到對國際的義務,連排碳大國中國,都提出類似的目標,也是作為國際大國理所當然的表現。

歐盟更是在這方面的標竿,最近歐盟首度將2050年達到碳中和的目標,在法律上訂定下來,作為歐盟以及各國去遵循的法律義務,除此之外,並且規定2030年的目標從原本下降1990年水準的40%,再加碼下降55%。減碳的部門,不只是發電部門,更涉及所有的部門,例如交通、建築還有所有的工業製程。為了達到減碳目標,所以今年的疫情振興方案,歐盟提出綠色施政,劍之所指就是碳中和。

歐盟以及亞洲三雄中國日本韓國的零排碳目標,都是國際上的減碳指標,大西洋的彼岸,美國拜登政府,也已提出在2035年前發電部門要零排碳,2050年前要達到全面零排碳。
反觀台灣,有什麼零排碳目標呢?沒有哩。一片空白。

我們不要再悲情地感嘆自己是亞細亞的孤兒,以我們抗疫的精神來去排碳,拋開悲情,擺脫孤兒的形象,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態度。負起國際上減碳的責任,一起面對氣候變遷的艱難任務,不要逃避,不要躲藏,才是泱泱國家應有的作風。我們應該要效法歐洲,美國,日本韓國,不是嗎?

這個不但是負起國際的義務,也是一種自利的行為,當各國都在往零排碳的方向進行時,勢必對沒有進行零排碳的國家產品,進行經濟制裁。

最近台積電兩奈米用地環評,因為水電用量劇增引發疑慮而被卡關,另外一方面台灣離岸風電的訂單,不斷地移往南韓,這些現象說明了什麼呢?

台積電為了先進的製程,用電量大幅劇增, 台灣因為地小人稠,發電的選項實在受限,核電已經走入過去,燃煤造成太多的空氣污染,天然氣是現在小英政府大力推廣的發電方式,可是它還是排碳,再生能源呢?太陽光電,已經讓沈副院長每周主持三個會議,都生不出來足夠的用地,陸域風電呢?受到居民的嚴重抗爭,台灣腹地也實在有限。離岸風電呢?政府又非得要等待產業鏈跟上。國內的產業鏈,果然有意願或是有能力跟上嗎?這果真是我們要追求的產業嗎?

連中鋼這種模範生,都不願意或無法做到的國產化,為什麼台灣政府一定要強求呢?南韓企業之所以接單,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有如此的產業結構以及經驗,絕對不是可以一蹴可幾的。
難道我們要為了無法一時之間建立的離岸風電產業錬,而把四十年苦心栽培養的護國神山台積電聚落,因為用電不足,而逼迫遷廠國外嗎?

解決台積電用電問題的答案,就是離岸風電,政府應該大大鼓勵離岸風電開發,放棄國產化義務(請注意是放棄「義務」,不是放棄「國產化」,應該讓產業自行決定,政府請放手吧,汽車工業被政府保護五十年的成效,我們沒有看見嗎?)不但可以解決台積電的用電需求,還避免燃煤的空氣污染,最重要的是,能讓台灣逐步走向零排碳。

讓台灣能夠走向零排碳,讓國人能夠在海外挺胸抬頭告訴外國人,我是台灣人,我驕傲,我們不但抗疫滿分,也是減碳英雄,而不再是自私自利大量排碳的國際罪人。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