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首推「高中半導體課程模組」 先選5校試辦
高雄市三民高中開設高一多元選修課程「半導體概論」。(三民高中老師謝孟翔提供)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半導體人才培育向下札根,教育部首推「高中半導體課程」研發,邀請已在高中職開設半導體相關課程教師組成團隊,開發「高中半導體課程模組」,112學年預計先選5校試辦,以提升高中生對選擇就讀大學STEM領域相關科系的興趣。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中老師洪逸文受訪表示,目前已開發完成「高中半導體」課程相關架構,包含6個主題,分別是:電的科學、半導體原理、半導體製程、半導體在生活中的應用、電路設計與半導體產業的社會面向議題。
洪逸文表示,目前的半導體課程多是由大學教授研發,對於高中生來說可能過難,而高中半導體課程模式研發團隊成員,包括曾在半導體工作後轉任高中教師,因此會針對高中生量身訂作適合的課程內容。
洪逸文指出,自由時報關注半導體人才培育議題曾報導,暨南國際大學校長武東星認為,應從中小學開始推動「跨領域統整性探究課程」,使人文社會領域大學生可透過跨領域學程(如數位、AI等)的修習而成為STEM人才。而台灣師範大學教授林坤誼也表示,台師大文學院有女學生讀電機系為第二專長,培育跨域人才是新趨勢。這也是推動研發高中半導體課程模組、兼跨理工及社會組的促因。
洪逸文舉例說明,「電的科學」主題是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半導體在生活中的應用」主題則會與學生的生活高度相關,例如了解為什麼房卡可紀錄使用者及使用時間?藍芽無線耳機具麥克風功能,如何處理雜訊以凸顯人的聲音?
洪逸文表示,半導體可分成IC晶片設計、IC製造(我國占全球6成以上)、IC封裝測試(台灣第一名)三部分,在台積電的背後有一群台灣企業團隊在共同協力,台灣已形成半導體生態系,因此「電路設計與半導體產業的社會面向議題」是帶領學生從台灣出發看國際全局,也由此了解相關社會面向議題。特別的是,課程也設計讓學生動手實作,例如藉由刻印章去了解半導體「蝕刻」,也模擬光照了解顯影技術之困難等。
洪逸文說明,課程架構與內容皆採彈性設計,可依學生特性與教學需求,而有多元化的開課及使用方式,開課年段可從高一到高三,可採全學期授課的多元選修課程;或是利用彈性學習時間進行,開設6至12週的微課程;老師也可在一般學科授課時,作為獨立的補充教材。團隊會錄製線上教學影片放在網路上,學生也可以自主學習。
高雄市三民高中開設高一多元選修課程「半導體概論」。(三民高中老師謝孟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