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時多雲

臺北市 15-16 ℃

「雲端上的約定」42號隧道復建工程紀錄片 揭露海拔2千公尺施工環境

工程人員在海拔近2000公尺惡劣環境施工,完成新42號隧道。(李致寬提供)

工程人員在海拔近2000公尺惡劣環境施工,完成新42號隧道。(李致寬提供)

2024/05/20 10:38

〔記者王善嬿/嘉義報導〕阿里山林鐵十字路至屏遮那站間的42號隧道,歷經88風災重創,修復後又遭杜鵑颱風侵襲嚴重毀損,經過9年復建,5月17日舉行竣工典禮,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拍攝「雲端上的約定」42號隧道復建工程紀錄片,將施工過程的艱辛完整記錄。

阿里山林鐵及文資處長黃妙修在影片中提到,阿里山林鐵命運多舛,除了歷經風災,地質脆弱更是最大的挑戰,她及歷任處長都要聽到最後一班火車回來,才能放心。

阿里山林鐵依山而行,穿山越嶺,新42隧道工區位處海拔近2000公尺高山區,空氣稀薄又偏遠,交通不便,成碗狀的凹谷地形,是全台降雨量最多的集水區之一,利德工程公司工程師簡逢盈在影片中受訪提到,大自然力量太大,人定順天,原址重建方案不可行,若興建橋梁可以克服路基消失的地方,但沒有其他公路可以到達,最後決定採繞過地質脆弱區的隧道方式復建。

「開挖隧道會遇到的困難幾乎都遇到了。」利德工程公司工地主任李致寬說,因應地形,隧道從上往下施作,曾遇隧道側壁湧水,須用抽水馬達一直抽水;烏俄戰爭爆發,炸藥無法進口,僅能使用對於岩層效果較差的水膠炸藥,常反覆鑽炸2至3次,還炸不過去,就操作破碎機破壞打通。

李致寬表示,山區低溫影響行動靈活度,中午過後常起霧、下雨,隧道工程又是24小時進行,人員要輪班、日以繼夜施工,非常考驗意志力。

阿里山林鐵及文資處奮起湖監工區監工長吳瑋仁說,為了讓機具進場施作,舊隧道前原鋪設鐵軌要先拆除,開出一條便道,完工後再重鋪回去,還有新鋪設的軌道,每條鋼軌10公尺長、重220公斤,4人合力從台車上下搬運,十分耗費體力;為避免下雨落石坍塌危害,還配置一名瞭望員,隨時注意邊坡情形。

15年前阿里山林鐵受莫拉克風災重創,吳瑋仁正好應聘進林鐵工作,看著柔腸寸斷的鐵道逐年修復,他說「成就感無法用金錢衡量!」林鐵史上,從未遭受如此大災害,大家按表操課,比預定的工期提早1個月完成,讓阿里山小火車汽笛再次在阿里山響起。

工程人員邊鋪設軌道,還要邊留意邊坡穩定度。(吳瑋仁提供)

工程人員邊鋪設軌道,還要邊留意邊坡穩定度。(吳瑋仁提供)

新42號隧道歷經艱辛,林鐵及文資處邀請鄒族藝術家設計隧道洞口牆面,將紐西蘭父親費爾跨海尋子故事躍上牆面。(吳瑋仁提供)

新42號隧道歷經艱辛,林鐵及文資處邀請鄒族藝術家設計隧道洞口牆面,將紐西蘭父親費爾跨海尋子故事躍上牆面。(吳瑋仁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impression
嘉義縣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