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冷眼集》一次治理的考驗

2019/02/11 06:00

華航機師罷工,華航櫃台擠滿焦慮的旅客詢問班機狀況。(資料照)

記者鄒景雯/特稿

新春開始上班,蘇內閣即將到立法院面對新會期的考驗,這一任的閣揆,是救援投手也好,是終結者也罷,站在民意的立場,很重要的任務是務必確保政府的治理效能;只要國政的運作有條不紊,政黨必然的競爭,就能維持在健康的軌道上行進,不會成為影響國家競爭力的負面因素。

治理能力的挑戰,來自四面八方,經常時候更是突如其來,例如春節假期中臨時宣布的華航機師罷工,對於新內閣來說,就是一次臨時考。這個情況,與二○一六年新政府上任未久的華航空服員罷工,有異曲同工之處。所幸的是,兩年多前林全內閣所犯的錯誤,也就是對於華航內部情勢掌握的失控,嚴格而言,這次蘇貞昌內閣沒有再重蹈覆轍。

同樣都發生罷工,這次進步何在?關鍵在,上次一談判就妥協,而且要五毛給一塊,政府成了肉腳,被大眾看破手腳;這次的談判,機師職業工會中途毀諾、漫天要價,雖致共識無法達成,但政府卻反而取得主導性,時間的壓力已經回到了罷工的少數人身上,顯示這個政府對於問題的本質有了更深的認識。

稍早,有交通部不具名官員對外放話:華航董事長只聽桃園市長的,不聽交通部長的話;之後,鄭文燦市長隨即公開表態說:如果何煖軒早聽他的建議,罷工一定不會發生。然從最新的這個結果論而言,外界恐怕要直率地評價:好在華航秉於公司發展,誰的話都沒聽。

罷工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前者著眼的是「勞權」,後者在意的是「勞運」。如是爭取權益,絕對會見好就收;若是以運動為出發,多半會走向極端主義。上週六的六方會談中,內行人一看即知,機師工會全程都在策略運用,先是採取「拖延戰術」,只討論三項程序議題,好不容易進入實質討論,但就所謂五項訴求,在第一項,華航被迫同意針對所謂疲勞航班,八小時航班改三人派遣,十二小時航班四人派遣,機師工會竟不落袋為安,馬上使出「混淆手段」,改口要求執勤時間也要算,因此八小時要降為七小時,隨後即離座走人,證明「疲勞」純是藉口,這個外部工會的運動目的非常強烈。

機師工會擺明是想延長罷工的時間,以為可以挾旅客為肉票,給予華航更大的打擊,殊不知其錯估形勢,今天假期結束、恢復正常上班後,航班需求不再吃緊,華航只須透過聯合班機、安排旅客轉班,甚至旅客也會主動改搭其他公司班機來因應,華航最脆弱的時期已經渡過;至於可能衍生的損失,例如營收的減少,華航的員工難免要承擔,包括罷工的機師在內,至少不出勤就會直接影響收入,因此機師工會已是陷華航機師於不義。

回溯這個過程,首先說明正確認知對手很重要,以華航為例,企業工會的專注點與職業工會一定有所不同,勞工權益才是王道;其次說明治理能力的展示最忌流於民粹,好在蘇內閣有所把持,最終能夠洞悉真相。機師工會的罷工尚未結束,但此後將是工會要面對問題的開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