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種故事】鯨豚調查員余欣怡:探索海洋,守護自然
為了調查鯨豚出沒的海域及環境,余欣怡時常在大海中尋找牠們的身影。(記者許麗娟/攝影)
記者許麗娟/報導
每年的4~10月,正值台灣東海岸賞鯨豚的熱門季節,這群太平洋上的「主人」總是輪番會客,牠們的作息、出沒的海域和時節等,都靠著一群默默在汪洋中追尋與記錄的鯨豚調查員,而余欣怡就是這樣一位愛上大海、守護鯨豚的大女孩。
與鯨豚為伍看似浪漫,卻得忍受烈日、乘風破浪的辛苦,鯨豚調查員不僅要拿著望遠鏡找尋鯨豚,還要在搖晃的船上做航海紀錄、測量海水溫度、記錄海中廢棄物數量等,這些細節,都是為了了解鯨豚出沒的環境。自1998年起,台灣東海岸鯨豚的出沒種類、統計數據等,都仰賴著這群調查員在海上的探訪。
被大海吸引,與鯨豚共舞的人生
皮膚黝黑的余欣怡,是一位一聊起海洋、鯨豚,眼神就泛著光芒的大女生,愛海成痴的她,從中山大學就讀時,就被大海的魅力所吸引。城市長大的余欣怡,人生轉捩點就從1998年西子灣發生侏儒抹香鯨母子擱淺事件而起,「發現牠們時,母鯨已經死亡,大家救起虛弱的侏儒抹香鯨寶寶,抱著牠、努力地想維持牠的生命。」即使14天後牠還是死了,但這次親近、照護海洋生物的經驗,讓余欣怡決心投入鯨豚研究及救援工作。
余欣怡說:「最早出海都是搭漁船而非賞鯨船,為了上漁船做海上調查,還特別考了漁民證,在船上沒有課本,所以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每次出海都至少8小時,還不一定能發現鯨豚的蹤跡,問余欣怡難道不會暈船?她笑說:「我暈船只會想睡覺,不會想吐,所以一開始還不曉得這種不舒服就是暈船。」
為鯨豚發聲,創造良好生存環境
鯨豚的種類非常多,台灣東岸海域最常出現的有花紋海豚、飛旋海豚、熱帶斑海豚,也有機會看到大翅鯨、虎鯨等,余欣怡說,海豚的背鰭就像人類的指紋,像花紋海豚的左右邊花紋都不同,鯨魚則看尾巴做辨識,通常會拍攝影像做紀錄和辨別。而鯨豚的出沒,雖為東海岸帶來賞鯨商機,卻也讓牠們面臨流刺網的傷害,余欣怡說:「現在仍有少數漁民使用流刺網,將大、小魚一網打進,流刺網施放後會漂流在海上,晚上海豚很容易撞到網子,因卡住而淹死。據我們的調查,最高紀錄1年就有2、3,000隻鯨豚因此死亡。」
所以余欣怡也呼籲,消費者若能拒吃流刺網捕抓的魚,也許就能從消費者端減少漁民使用流刺網捕魚,降低對珊瑚礁、魚群及鯨豚的傷害,如此才能使海洋生物永續生存。
余欣怡/中華鯨豚協會常務理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畢業,曾任台灣大學演化生態所鯨豚研究室研究助理、參與多次鯨豚救援任務。(記者許麗娟/攝影)
花紋海豚又稱瑞氏海豚,隨年紀愈大、白紋愈密集。(圖片提供/中華鯨豚協會)
今年2月,在花蓮外海曾發現睽違14年的大翅鯨。(圖片提供/中華鯨豚協會)
-
【吃飯這檔事】呷米蔬食
-
【吃飯這檔事】泔米食堂
-
旅遊省錢攻略快看 刷聯邦卡鈔激省
-
【減塑新生活】不可不知的環境塑害
-
花蓮外海好「鯨喜」!15種鯨豚陸續現蹤
-
假牙總讓你對美食又愛又恨?有它假牙超穩固密合 連影后都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