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中研院:過度捕撈 40年後恐吃不到海鮮

2015/06/09 06:00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昨天是世界海洋日,但海鮮該如何吃得「永續」?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邵廣昭與海科館助理廖運志修訂第三版「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建議國人多吃吳郭魚、虱目魚,但將「隆頭鸚哥」、「龍王鯛」(即蘇眉魚)與「鰻魚」增列入「避免食用」魚種,建議少吃黑鮪魚和豆腐鯊,也別吃色彩鮮豔的珊瑚礁魚類。

建議吃植物性餌料養殖魚

邵廣昭表示,「過度捕撈」是破壞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凶手,再不採取行動,四十年後人類將無海鮮可享用。建議吃海鮮以「底食」為原則,多吃植物性餌料養殖的魚蝦、少吃動物性餌料養殖魚,全世界一年抓了兩千至三千萬噸的小魚當飼料,「如果小魚都被抓走,那大魚要吃什麼?」

邵廣昭並指,鯨鯊在「華盛頓公約」列第二類瀕危動物,台灣已不允許抓捕;林務局去年依法新增全台估僅剩六十隻的「隆頭鸚哥」與「龍王鯛」為保育類動物,海鮮指南因而也增列了「避免食用」魚種。「鰻魚」入選,是因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統計鰻魚全球數量已減九十%,計畫列瀕危動物,明年在華盛頓公約討論。

此外,據北太平洋鮪類及類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資料,太平洋黑鮪魚數量自一九五二年迄今已減九十六%,有絕種可能;台灣東港黑鮪魚在二○○一年曾捕獲六千多尾,至二○一一年已不到八百尾,也建議避免食用。珊瑚礁魚類也要避免食用,以保護珊瑚礁生態系。

廖運志說,目前國賓飯店與欣葉餐廳已不販售IUCN所列紅色瀕危物種,在推廣永續海鮮上具有指標作用。

此外,荒野保護協會昨呼籲民眾發起「愛海無懼三行動」,一是到海邊玩時多撿一公斤垃圾並傳照片(cleanocean.sow.org.tw),協助海洋廢棄物監測;二是「看一場海洋電影」,荒野六月到九月全台展開海洋影展讓民眾認識海洋;三是「人人都是愛海人」,到愛海無懼網站「想一想」單元尋找護海方式,例如全台一年用掉一百八十億個塑膠袋,可從生活中減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