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農業碳權座談》農委會諮委郭鴻裕︰利用生物碳 做土壤改良

2022/04/04 05:30

農委會政策諮議委員郭鴻裕。(記者廖振輝攝)

工業革命後改變了土地的利用型態,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迅速上升,導致極端氣候問題。農委會政策諮議委員郭鴻裕直言,利用自然環境中可以吸收、儲存碳的空間,強化土壤管理,加上森林與海洋增加碳匯助攻,農業能為淨零排放做出不小貢獻,甚至可以勇敢的說「農業可以救工業!」

郭鴻裕戮力於我國土壤資料彙整及應用多年,他表示,農業處理碳排問題主要就是減排與增匯,若利用生物碳做土壤改良,可擴增儲碳空間,保存時間平均長達兩千年。

他說明,土壤採用保育栽培過程有機質慢慢累積,以科學及土壤改良經驗推算,每年每公頃土壤可增加一噸的有機碳,若土壤改良深度達一公尺,就有一千兩百五十噸生物碳儲存空間。

竹子生長快,管理也容易,可利用它生長快速、光合作用的生物固碳量特性開發應用,另外矮化密植果樹每年需要剪枝管理的樹幹枝條等,估計每公頃產生六噸至十二噸生物質,都是深具潛力的生物碳來源。

稻米是國人主食,郭鴻裕說,稻米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所有糧食中最高,現有GNSS即時動態定位(RTK)技術純熟,插秧一週後可沿著軌跡把大顆粒尿素放到正確的位置,以精準、深層的方式施肥,避免脫氮,將原本需施用一百八十公斤的氮肥減至八十八公斤。

森林、海洋也具重要角色,郭鴻裕說,以國內森林面積一九九.一萬公頃換算,可抵減全國年碳排放量二.四五%。海洋儲碳蔚為話題,台灣擁有淡水養殖貝殼技術,貝類固碳效果佳,估算潮間帶每公頃每年可減低七.二噸碳。

郭提到,低碳農耕、混林農業、沿海種牧草、畜牧沼液沼渣資源化利用等,已有多元技術可減排與儲碳,接下來看如何凝聚共識、利用獎勵讓全國農民動起來。(記者邱芷柔整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