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環團公布魚市場24種樣本未達成魚基準 批台灣海洋過度捕撈

2024/06/06 16:49

環團與學者首度針對常見魚種的廣泛調查,結果顯示市場魚類體型變小的比例相當高,這也是全球漁業資源短缺最大的問題。(圖由綠色和平提供)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台灣海洋資源亟待保護,綠色和平攜手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何宣慶,今(6日)公布40種漁港市場常見魚種調查,發現24種「現流仔」魚類逾半樣本皆未達50%性成熟體長(Lm50),其中銀雞魚、星雞魚、紅甘、白鯧與黑喉等未達比例超過9成,過度捕撈最嚴峻,對海洋生態與產業永續釋出警訊。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李于彤表示,這次調查中,過半樣本未達成熟體長的魚種,多為餐桌上常見的經濟魚類,包含紅甘、黑喉、鯖魚、多利魚、竹筴魚等,名列「台灣十大好魚」中的白鯧、黑喉、馬頭魚也在其中,顯示捕撈壓力已大於魚群復原力,長期將造成台灣主要經濟魚種數量變少又變小,傷害漁民生計,釀成漁業與生態雙輸。

該調查時間從2023年3月至2024年1月,樣本來自屏東東港、高雄前鎮、高雄蚵仔寮、澎湖馬公、宜蘭大溪、宜蘭南方澳等6大漁港拍賣市場,總計逾3萬筆有效數據,調查的40種常見魚種的體長,以50%雌性性成熟體長(Lm50)作為比較基準,估算樣本中有多少個體小於Lm50的數值。

調查顯示,有24個魚種逾半樣本皆未達Lm50,其中銀雞魚、星雞魚、紅甘、白鯧與黑喉等未達Lm50的比例更超過9成,陷於過度捕撈的情況最嚴峻。若以各魚種的Lm50大小為基準,銀雞魚平均尺寸較2012年縮水52%,魚體尺寸變化最大,其他魚種如:紅甘較2014年縮水38.5%,星雞魚較2012年縮水38.4%,白鯧較2006年縮水36.4%。

何宣慶解釋,這是台灣首次針對常見魚種的廣泛調查,結果顯示市場魚類體型變小的比例相當高,這也是全球漁業資源短缺最大的問題,若盡早提出警訊,就可以盡快做出相對策略、做出改變。隨著漁業資源迅速下降,海鮮價格水漲船高,若繼續寅吃卯糧,將具有繁殖能力的魚都吃光,未來留給下一代的將是沒有海鮮的大海。

今日立法院也通過討論多年的「海洋保育法」,草案允許中央主管機關劃設海洋庇護區,擅闖者最高可處50萬元以下罰鍰;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邵廣昭指出,海洋保育方法很多,劃設海洋保護區並落實管理是最簡單、經濟、有效的作法。

綠色和平攜手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何宣慶,進行市場魚種體長調查,發現紅甘等常見魚種,逾半樣本皆未達50%性成熟體長,且未達標比例逾9成。(圖由綠色和平提供)

綠色和平攜手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何宣慶,公布40種漁港市場常見魚種調查,發現24種「現流仔」魚類逾半樣本皆未達50%性成熟體長(Lm50),顯見過度捕撈嚴峻。(圖由綠色和平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