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峰會 中研院長廖啟智演講提減碳排放3關鍵技術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樂觀看待台灣可以達到減少碳排放的目標。(中研院提供)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參與4月26到28日舉行的首屆諾貝爾獎高峰會(Nobel Prize Summit),他在演講中提及,若2050年要達到碳淨零排放需倚賴3個科學關鍵技術,包含碳捕獲及轉化技術、空氣中捕碳技術,以及避免二氧化碳形成的技術。
諾貝爾獎高峰會由諾貝爾基金會(Nobel Foundation)、美國國家科學院(NAS),以及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共同舉辦。主題為「我們的星球,我們的未來(Our Planet, Our Future)」,會議主軸從全球抗疫經驗延伸討論如何因應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下降、經濟不平等、科技創新、在地行動等當代重要議題。
廖俊智受邀於會中、以「艱鉅問題的科學解方(Hard Problems: Science Solutions)」為題發表短講,他提及205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Net Zero)必須倚賴關鍵科學技術,已知的關鍵點包括提升能源效率的技術研發、再生能源的基礎建設、儲能與輸配電系統等。但是,因土地資源有限而較難發展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的國家及航空業、重工業等領域,化石燃料也難以全面被取代。
廖俊智說,要達到淨零排放的關鍵是「碳管理(Carbon Management)」,包括碳捕獲、空氣中捕碳,以及避免二氧化碳形成等三個面向。目前捕獲二氧化碳的成本極高,難以大規模運用,如何再利用也是另一道科學難題,至今,從空氣中捕碳最有效的方式則是透過光合作用,但速度不夠快。他表示,需要在光合作用的機制上,運用物理、化學、生物技術研發下一代技術,這2個技術即是在二氧化碳形成時立刻捕捉,或直接從空氣中捕捉後將其轉化為其他化學物、物質材料、燃料等。第3個關鍵技術為在化石燃料燃燒之前,將碳分離出來,避免形成二氧化碳。例如:研發分解甲烷成碳及氫氣的技術。氫氣可作為能源、碳可直接儲存。抑或重新排列生物質中的分子結構,變成直接轉化利用二氧化碳。
廖俊智表示,發展這些關鍵技術除了需要大量科學研發資金,還需要科學界、工程界及社會共同合作,另對於台灣政府曾希望2030年可以達到2005年的碳排放目標,他說這個目標很艱鉅,但是仍然需要加緊腳步,至於是否可以達到?他說科學家都是樂觀主義者,認為台灣有機會可以達成減碳。
-
廖俊智︰中研院院士會議 今年採實體、線上同步舉行
-
中研院參加國際會議 首度以「ACADEMIA SINICA,TAIWAN」與會
-
愛河港灣優美景色獨有 景觀輕豪宅引高資產族
-
「餓死」癌細胞 中研院、北醫大研究攝護腺癌新療法
-
中研院、北醫大研究發現 阻斷精胺酸能「餓死」攝護腺癌細胞
-
白冰冰直播忘開濾鏡 容貌露出驚眾人
-
三芝公園屢遭陳情 議員鄭宇恩批公所自刪預算「與民意唱反調?」
-
台南某公立學校校安兼教練領多薪遭投訴 教育局、校方有話說
-
北市里建經費16年未調 民政局將研議提高
-
彰化孵大巨蛋被質疑養不起!王惠美霸氣回應了
-
台鐵高雄三塊厝站 驚見街友霸佔廁所還噴辣椒水
-
「咦!這是什麼?」竹北國小週邊劃設紅框標線 引發熱議
-
碳足跡標籤效期縮短為2年 環境部:考量現行產品生命週期較短
-
陽明交大學生會遭監聽偷拍換衣服、親密行為 發現上千影片檔
生活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