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環保署首次調查 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與貝類微型塑膠汙染嚴重

2018/09/25 12:11

環保署首次公布調查報告,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與貝類中,大部分樣品均檢出微型塑膠微型塑膠,顯示國內微型塑膠汙染嚴重。(環保署提供)

〔記者劉力仁/台北報導〕人類日常生活用品大量使用塑膠成本,微型塑膠汙染為全球新興環境汙染議題,環保署首次公布調查報告,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與貝類中,大部分樣品均檢出微型塑膠,顯示國內微型塑膠汙染嚴重。

環保署於106年12月至107年7月進行全國89處自來水淨水場、7處養殖區及福隆、墾丁2處海水浴場之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及貝類中微型塑膠調查。

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表示,大部分樣品均檢出微型塑膠,自來水中檢出塑膠皆為纖維狀,數量範圍為0至6根/公升;海水每1,000公升有1,000至18,500個微型塑膠,沙灘砂礫每公斤26至2,400個,養殖及野生貝類每公克0.2至5.2個。

環保署今年2月與參與海廢治理平台的公民團體共同公布「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由環保署與公民團體分工調查,環保署環境檢驗所負責執行微型塑膠。

環保署環境檢驗所使用3種檢測方法,熱觸測試法、螢光染色法及顯微光譜法,前2種可測得微型塑膠的數量,但無法測出塑膠是屬於何種材質。環境檢驗所自行研發可以精確定性材質的顯微光譜法分析技術,可有效定性及定量檢體中的微型塑膠。

結果出爐,自來水檢出微型塑膠均為纖維狀,顏色包括透明無色、黑色、紅色、藍色等;海水、沙灘砂礫及貝類微型塑膠形狀包括發泡狀、薄膜狀、顆粒/圓珠狀、碎片狀及纖維狀,顏色包括透明無色、乳白色、紅色、橘色、黑色、藍色、棕色、綠色、粉紅色、黃色、黃褐色等;野生扇貝體內甚至含有成團的塑膠纖維。環保署進一步對微型塑膠之材質進行鑑定,共檢出12種塑膠材質。

環保署表示,微型塑膠多由各類人造塑膠物品廢棄後進入環境中不斷裂解後產生,特別是長期且大量應用於餐飲、食品、製造業的一次用塑膠、包材與化纖製品。儘管目前世界各國尚未建立微型塑膠的健康風險評估與安全容許標準,但微型塑膠很可能經由食物鏈及飲水被人體攝入,危害健康,希望民眾配合減塑運動、落實垃圾分類、做好回收工作,共同保護環境。

沙灘砂礫中微型塑膠樣品(環保署提供)

扇貝中束狀塑膠纖維(環保署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